奔向高考之路
■桥子
清晨,我习惯早早起床去上班,常遇到学校边马路上“长龙”似的车辆缓慢前行,一个个学生从车里出来背上书包去上学。每每看此情景,总会想读书的不易,更会想起曾经的求学经历——奔向高考之路。
我出生于上世纪70年代初的一个叫“墙头银”的小山村。“墙头银”名字响亮却穷得叮当响。当地有句民谣“墙头银大地方,番薯头子淘(配)粥汤”。人多地少、土地贫瘠、缺水缺电。生活的艰辛不易,让“墙头银”人民深深体会到:只有读书才能改变命运。
1976年9月,我上小学的第一天,母亲煮了一碗鱼汤,放了一点葱,意味着“鱼行水通”和“聪明”,叫我吃完就去上学。当时村小学容纳不了那么多学生,“墙头银”的小孩需在祠堂里读一年级。祠堂离家很近,经常在那里玩耍,看老师上课,就自己去上学了。没过几个月,村小学新建的几个教室建好了,我们就搬了过去。当时,学习的主要课程就是语文、数学,也没什么作业。我是家中的老幺,父母将近40岁才生下我,非常爱我,基本上不叫我干家务。在读小学时,家里只有过年过节的时候,才能有干饭吃,平时吃的是看不到饭粒的稀饭。我放学回家,父母就在橱柜里留一碗稠稀饭给我,而家人干活也就吃稀稀饭,汤多饭粒少。尽管父母对我疼爱有加,但我没有因此被溺爱,也不会因为自己会读书就不干活。周末和暑假,我经常会和几个小伙伴去山上砍柴火,去田野或小溪边拔鱼草。不少时光里,却是去捉蜻蜓、捕蝉、掏鸟窝、检鞭炮、捉迷藏......童年时代虽然清苦,但我能轻松愉快地学习生活。大概源于上课有专心听讲,我以村小学第一名的成绩升上镇初中。
俗话说“天外有天,山外有山”。我所在的镇是全地区人口最多的,小学就有20多所。按成绩我分在了“尖子班”,“高手”不少,大部分同学来自镇中心小学,我立即感到了压力和差距。我家离学校四五里路,家里没有电灯,晚上要到学校晚自习,一天三个来回,风雨无阻。我清楚地记得有年初冬的早上,路两边有薄薄的霜,我穿着一双拖鞋,脚冻得红红的去上学,我没有叫一声苦,也没对父母说过。初三那年临近中考,天气炎热,农村的蚊子很多,但我读书依然刻苦。晚自习回家,放好蚊帐在床铺上摆上一只小木箱,点上煤油灯,打着赤膊继续读书。最后,我以镇中学第九名的成绩考入县城一中高中。
到县城后,感到“天更大,山更高”。与同学的差距和压力比初中更大了,在镇里能名列前茅,在一中按中考成绩排在班级末位。不仅成绩差距大,与城里人的生活差距更大。考上一中的学生,绝大部分是城里人,他们衣食无忧。我没有羡慕他们,也没有因此自卑,把所有的心思用在读书上。没什么衣服穿,就穿哥哥穿过的衣服。一床旧棉被,冻一冻,忍一忍,就熬过那几个冬天。“水菜”不是经常能买得起的,周末就回家带点米、干菜和黄豆,黄豆可以蒸点汤,又可配饭。一般周一坐早上六点第一班的班车上城,这趟车可赶得上上课。母亲一大早起床给我做饭,有时也会送我到车站。特别是冬天的早晨,天蒙蒙亮,寒风习习。看着身材瘦弱的母亲帮我驮米,几根银丝白发随风飘动,心里一阵发酸,暗下决心:要让母亲过上好一点的生活。我想,要进步超过同学,唯有一条路径:比别人多花时间。于是,早上起得比别人早,起太早了就在路灯下读一读。中午,也挤一点时间在教室里做点练习题。晚上熄灯后没办法读书,就躺在床上“过电影”式地复习一天所学的课程。长期坚持,不断进步。天道酬勤,艰苦的努力终于有了回报,高考我考出了全县文科第十二名的好成绩,进入了梦寐以求的大学。
回首奔向高考之路,看似一帆风顺,实则百转曲折。对于一个农村娃要想在高考中取胜,必定是汗水浇灌,执著前行。就像是一场马拉松,从小学、初中、高中的每一个“赛段”都不能掉队,坚持坚持再坚持,不断超越“对手”,才能以好的名次顺利冲过“高考”的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