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时光里的和平街
■李文钲
钟鼎繁华处,高门府第街。这是我初次踏进福州长乐和平衔留下的深刻印象。
过惯了钢筋水泥都市生活的人们,内心难免困惑:车水马龙,找不到身体的方向;高楼大厦,灵魂无处安放;灯红酒绿,却总是让人迷惘......这时,不妨来到长乐和平街,在这里感受千年古街的旧日时光,洗涤疲惫的心灵,暂时忘却生活奔波的烦恼,放慢脚步,聆听历史的回响,寻找来时的方向。
如果可以,我愿意在细雨轻寒中,来到和平街东门,仔细端详砖石垒成的古城墙遗迹,抚摸着断壁残碑,让模糊字迹把我带回到明朝嘉靖三十二年(1553),想象当时为防止倭寇入侵而建造城墙的场景。这里的一砖一瓦,都诉说着往日的故事,承载着历史的沧桑。
我喜欢走在和平街青石板铺成的街道上,看着两旁黛瓦白墙,高门宅第,感受这里闾阎扑地、钟鸣鼎食的千年府第街的韵味。漫步其间,遥想明清时期,达官贵人、富商巨贾、退隐乡宦在这里聚族而居、耕读传家、繁衍生息、开枝散叶,逐渐形成了这片由近百座古建筑组成的规模宏大的吴航古城。我想这大概就是《红楼梦》中所说的“昌明隆盛之邦、诗礼簪缨之族”了。
我宁愿在和平街司马第牌坊前驻足,好好欣赏这座雕梁画栋、飞檐斗拱、气势恢宏的木结构建筑。在这里可以想见当时司马第主人,400多年前明万历年间兵部右侍郎、人称为“少司马”的陈省的风采。特别是他为官清正廉洁、才识卓越、办事干练,更为后人敬仰。
历史文化是一座城市的根与魂,我沉浸在和平街,仔细探寻长乐悠久的历史文化,感悟浓厚的人文气息。
长乐自古“枕山襟水,交通便利”。据《长乐县志》记载,春秋、三国时,吴王夫差、东吴国主孙皓在六平吴航头造船,长乐别称“吴航”因此得名。600多年前,郑和在长乐吴航太平港伺风开洋,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便利的交通促生了“海滨邹鲁”长乐千年的繁华。和平街自南朝时期成为集市,唐末随王审知入闽的望族在此定居,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是长乐最古老的街市。
跨过和平街陈氏古民居高高的门槛,厚重的木门、窗上的雕花和古朴的匾额,依旧散发着昔日的烟火书香。如今这里已辟为“长乐士绅文化馆”。士绅文化馆设立5个展厅,以凝练的历史笔触绘制了一幅长乐从古至今的历史图卷,展现深植于长乐的海耕文化、笔耕文化、士绅文化,悠远绵长的文脉在这里徐徐展开。特别是士绅文化,它是我国古代社会以科举制度、宗族制度为纽带形成的特有的一种精英文化形态,是儒家伦理在乡间的具象化载体,也是连接庙堂与乡野的文化枢纽,长期以来,成为我国古代乡村治理的基本模式,影响深远。而和平街历史上的陈氏家族正是士绅文化的重要体现。
古民居内进墙基上的“花基”纹样,吸引了众多参访者的目光。这里的花基纹样有“葫芦”“如意”“石榴”“寿桃”“蕉叶”“莲花”等,都是由工匠在建造过程中雕刻而成,寓意福禄寿禧、多子多孙、开枝散叶等。“葫芦”寓意“福”,“石榴”寓意多子嗣、家族繁衍,“寿桃”寓意健康长寿,“蕉叶”寓意禄求财,“莲花”寓意家族兴旺等。看着这些花基纹样,可以隔空体会当时民居主人的精神品位与生活追求。这种品位与追求跨越数百年时间而不灭,体现了精神文化传承的不朽力量。
簪缨世族,诗礼传家,翰墨飘香,和平街上的笔耕文化让我沉醉。历史上这里书斋、书院、书楼林立,负有盛名的有10所,世称和平街“十书斋”。这里除“东溪精舍”外,还有司马第里的“翰林院”和“陈氏书斋”、汾阳溪东西两岸的“角山书屋”“苟有山房”“枕漱山房”、六平山下的“鹿畹轩”“小有洞天”“天地四方宇”等,这些蕴含浓厚传统文化名字的书院,都久负盛名。如果可以,我愿穿越回这些书院,和长乐学子一起,聆听先生的教诲,正心诚意、格物致知、修齐治平......众多书斋培养出了两位状元和六十八位进士。书香之盛,人才之众,真可谓物华天宝、人杰地灵。
如果可以,我想静静地凭栏伫立在和平街太平桥上,看着汾阳溪水缓缓流趟,这溪水里似乎带着唐朝的风烟、明代的倒影和现代的浮光。河岸上那株古榕树依旧郁郁苍苍,长长的根须有如老者的白发,随风飘荡,叠印了春天的烟雨、夏日的蝉鸣、孩童的欢笑、母亲的呼唤,加上岁月的文火,慢慢凝成了游子内心深处剪不断的乡愁。
和平街原名东关街,为纪念抗美援朝胜利,1958年改名为和平街。如今,长乐已将和平街进行了修复保护和活化利用,让见证了世事变迁、承载了历史文化记忆的和平古街重新焕发生机,让千年文脉在这里赓续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