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美育 薪火相传


近日,武平县文化馆创新推出的寻“灯”探艺非遗美育公益课程圆满收官,通过三期主题课程,让30余名儿童在艺术创作中感受客家灯彩魅力,探索出一条“以美育促传承”的非遗活化新路径。

在武平县非遗馆“祺园”内,记者看到孩子们正专注地绘制龙鳞纹样。“这是我们的第三期课程,孩子们要通过集体创作完成这幅展现家乡风貌的长卷。”课程策划者曾雨欣介绍,该系列课程受“百灯闹新春”非遗灯会启发,以龙灯、鱼灯、家园为主题,将客家文化元素融入美育实践。

“祺园作为县级非遗综合馆,是集文化展示和文化传承功能为一体的‘非遗+研学’公共文化空间,非遗传承既要守住技艺根本,更要激活文化基因。”武平县文化馆馆长黄梅平介绍,此次创新尝试构建了“三维一体”教学体系:在文化认知维度,通过客家方言互动、非遗实物观摩等环节,帮助儿童建立文化认同;在技艺传承维度,采用奶茶杯盖等生活材料创新骨架制作,降低非遗技艺门槛;在创意转化维度,引导儿童将新年愿望、家园记忆转化为艺术符号,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生。

(龙媒体记者 方晨颖 通讯员 修永清 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