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非遗韵律跃动校园 传统文化浸润童心
紫金山实验学校,在“非遗韵律”中释放活力
凤凰小学,“情境式传承”让非遗学习从“任务”变成“享受”。
■龙媒体记者 卢丽宽 文/图
当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龙岩采茶灯”遇上校园课间操,传统与现代的碰撞迸发出令人惊喜的火花。龙岩紫金山实验学校与凤凰小学推出的“非遗+体育”课间活动,让百年民间艺术在青春跃动中焕发全新活力,为传统文化传承探索出一条别开生面的新路径。
紫金山实验学校
非遗解码 让课间操“有根有魂”
“手腕翻转如采新芽,踏步转身似筛茶青......”每日大课间,紫金山实验学校5000多名学生以操场为舞台,齐跳融合采茶灯元素的特色课间操。作为位于龙岩采茶灯发源地的学校,该校将非遗基因注入校园生活,将采茶灯经典动作拆解为“炒茶转体”“筛茶跳跃”等标准化动作,既保留“躬身采撷”“扬臂筛青”的农耕美学,又适配青少年运动需求。
“非遗是我们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财富,让孩子们从小接触非遗,能够增强他们的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学校相关负责人在谈到开展“非遗进校园”大课间活动的初衷时表示。据介绍,学校以“体育为载体,文化为灵魂”,在活动设计上,巧妙地将体育与美育、德育相结合,赋予每个动作教育内涵:“炒茶转体”需屏息凝神训练专注力,“筛茶跳跃”随韵律起伏培养节奏感。这套课间操不仅打破传统模式单一性,更成为五育融合的鲜活载体——学生在锻炼中感悟茶农劳作的智慧,在律动中传承文化血脉。
凤凰小学
花棒轻舞 以童趣激活非遗基因
“花棒摇摇,茶香飘飘!”凤凰小学的操场上,孩子们手持定制花棒翩然起舞,将采茶灯的“采、捻、筛”化作啦啦操的跃动节拍。面对场地限制,学校创造性改良非遗道具,以轻便花棒替代传统灯笼,长度重量适配小学生体能,彩带装饰保留视觉美感;音乐融合采茶灯经典曲调与动感旋律,让孩子们在“非遗韵律”中释放活力。
“举花棒时手会酸,但想到自己在跳祖先的舞蹈,就坚持下来了!”五年级学生小林的话道出非遗浸润的力量。学校不仅将非遗植入大课间,更通过社团深化传承:舞蹈队使用扇子、灯笼还原采茶场景,学生在“一摇一摆”间沉浸式感受茶山意境。“加入扇子动作后,孩子们说仿佛闻到茶香。”辅导老师透露,这种“情境式传承”让非遗学习从“任务”变成“享受”。
学校相关负责人表示,创新改编让非遗更“贴地气”:家长群中,课间操视频被频繁转发;社区活动中,学生采茶舞成为文化名片。“非遗不老,童年正鲜!”这所小学正用童趣与创意,编织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的共生纽带。
从紫金山实验学校的“标准化解码”到凤凰小学的“童趣化再造”,两所学校用不同的笔触勾勒出同一幅文化传承画卷。当青春的脚步与历史的节拍同频共振,当童真的笑脸与古老的韵律相映成趣,传统文化便有了最生动的注脚。正如学生们所说:“我们跳的不是操,是龙岩的魂!”而这,正是“非遗不老,童年正鲜”的最好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