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洋品茶
■王小庆
漳平水仙茶是我最爱喝的茶,漳平水仙茶制作技艺是我国第43个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茶叶主产地南洋镇是我一去再去的地方。南洋镇位于福建省漳平市,那里山清水秀,气候温和,适合茶树生长。水仙茶的制作工艺很复杂,要经过晒青、摇青、炒青、揉捻、烘焙等多道工序。茶饼是用手工压制的,压得紧实,便于保存。
南洋镇的茶农,多是世代种茶的。他们种茶,也制茶。茶园的茶树,多是老树,树干粗壮,枝叶茂密。茶农们采茶时,手法娴熟,一芽一叶,采得仔细。采下的茶叶,要经过多道工序,才能制成茶饼。茶饼方方正正,用纸包着,纸上有红字,写着“漳平水仙”。字是楷书,端正得很。茶饼不大,一掌可握,掂在手里,沉甸甸的。拆开纸包,茶香扑鼻,是那种清冽的香,带着一丝甜意,像是山间的野花,又像是清晨的露水。
在南洋镇,我拜访了两位茶农,一位是年轻的邓长捷,一位是中年的郑文海。他们是漳平水仙茶的传承人,对漳平水仙茶有着深厚的感情。
邓长捷,年纪轻轻,却已是漳平水仙茶的传承人。他从小跟随父亲学习种茶、制茶,对漳平水仙茶的制作工艺了如指掌。邓长捷对漳平水仙茶有着独特的理解,他说,漳平水仙茶不仅是他的生计,更是他的责任。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漳平水仙茶。
邓长捷的茶园,位于南洋镇北寮村的山腰上。茶园里,茶树郁郁葱葱,茶香四溢。邓长捷每天清晨都会来到茶园,查看茶树的生长情况。他说,采茶的时间很重要,通常在清明前后,此时茶叶的嫩芽刚刚冒出,香气最为浓郁。采茶时,邓长捷手法娴熟,一芽一叶,采得仔细。采下的茶叶,要经过晒青、摇青等多道工序,才能制成茶饼。
郑文海,是漳平水仙茶的中年传承人。他有着丰富的制茶经验,对漳平水仙茶的制作工艺了如指掌。郑文海常说,制茶如做人,要用心去做,才能做出好茶。郑文海的茶,不仅在南洋镇有名,还远销全国各地。他说,漳平水仙茶是他的骄傲,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让漳平水仙茶的名声更加响亮。
郑文海的茶厂,位于南洋村的街角。茶铺里,茶香袅袅,茶汤金黄,茶味甘甜,茶气悠长。郑文海每天都会在茶铺里泡茶,招待客人。他说,漳平水仙茶的味道,是“清、香、甘、活”,清是清冽,香是香气,甘是甘甜,活是活络。郑文海泡茶的手法很讲究,先用热水烫壶,再放入茶饼,注入沸水,盖上壶盖,静待片刻。茶汤倒出来,金黄透亮,香气四溢。双手泡茶,动作娴熟,功夫老到,我们称他“左右开弓”的泡茶大师。
郑文海的茶室里,常有一些老茶客。他们多是本地人,讲着闽南口音话,声音洪亮。他们喝茶,也聊天,聊的是南洋镇的风土人情,聊的是家乡的往事。他们喝茶时,常常配着一些小点心,比如花生、瓜子、绿豆糕。他们说,喝茶要配点心,才能喝出茶的真味。
漳平水仙茶的文化,源远流长。据说,漳平水仙茶的制作工艺,起源于宋代。当时,漳平地区的茶农们发现,将茶叶压制成饼状,不仅便于保存,还能使茶叶的香气更加浓郁。漳平水仙茶的制作,讲究的是“天时、地利、人和”。天时,指的是采茶的时间。漳平水仙茶的采摘,通常在清明前后,此时茶叶的嫩芽刚刚冒出,香气最为浓郁。地利,指的是茶园的地理环境。漳平水仙茶的茶园,多位于海拔较高的山区,气候湿润,土壤肥沃,适合茶树生长。人和,指的是茶农的技艺。漳平水仙茶的制作,需要茶农们具备丰富的经验和娴熟的技艺,才能保证茶叶的品质。
漳平水仙茶的品鉴,也有其独特的方法。首先,要看茶饼的外形。好的漳平水仙茶饼,外形方正,色泽乌润,表面光滑。其次,要闻茶香。好的漳平水仙茶,香气清冽,带有淡淡的花香和果香。最后,要品茶汤。好的漳平水仙茶,茶汤金黄透亮,入口甘甜,回甘悠长。
漳平水仙茶的文化,不仅体现在其制作和品鉴上,还体现在其与当地民俗的结合上。在南洋镇,每逢重大节日,人们都会用漳平水仙茶来招待客人。茶桌上,茶香袅袅,茶汤金黄,茶味甘甜,茶气悠长。客人们一边品茶,一边聊天,气氛融洽,其乐融融。漳平水仙茶不仅好喝,还具有多种保健功效。它含有丰富的茶多酚、维生素和矿物质,具有抗氧化、抗衰老、降血脂、降血糖等多种功效。因此,漳平水仙茶被誉为“健康之茶”,深受人们的喜爱。
南洋镇,茶文化旅游是一种新兴的旅游形式。游客们可以参观茶园,了解漳平水仙茶的种植和制作过程;可以参加茶艺表演,感受茶道礼仪的魅力;还可以品尝漳平水仙茶,体验其独特的口感和香气。茶文化旅游不仅丰富了游客的旅游体验,也促进了漳平水仙茶的传播和发展。
漳平水仙茶的文化,是南洋镇的记忆。清冽的香,甘甜的味,悠长的回甘,也是乡愁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