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过千桥念母恩
■江文明
多个朋友在与我母亲交谈后,都在我跟前由衷地夸赞道:你妈谈吐不错,有见识。其实,母亲连小学四年级都没有读完。母亲曾经几次带着幽怨说,小时候,自己读书成绩非常好,但在十一二岁时被迫辍学在家。
尽管心有不甘,但她也只能接受现实,因为家里真正关心她、疼爱她的,只有我的外婆。
母亲出生于上湖,9岁时举家搬迁到石扁头。石扁头地方狭小,周围都是山,四季葱茏。村中一条小溪逶迤流淌,从南至北。方方圆圆的土楼错落分布,形状多样,神奇雄伟。
那时,石扁头的村民多的时候有一两百人,仅靠一点薄田维持生活,还时常因一点小事闹纠纷。
8岁时,母亲递给我一个新书包,送我去上学。自第一次考试起,我的成绩基本稳居班级第一。母亲常告诫我不要骄傲,认真学习,将来走出土楼,走出闭塞的山村。母亲的教导犹如一束阳光,照亮了我幼小的心房。
耀南楼东边三楼居中的房间是我家的寝室,窗户正对着九十九岽的笔架山。母亲爱整洁。哥调皮,把窗台弄得乱糟糟的,被母亲责骂了一顿;而同样好动的我,常用粉笔在窗门上写字、计算,把洁净的窗门弄得白花花的,十分刺眼,奇怪的是,母亲从来没有责备过我。我曾问她原因,母亲只是微微笑了笑,不吱一声。
生产队有一头水牛,十分壮硕,由各户轮流放养。轮到我家时,我常常早早起床,把牛牵到野外青草茂盛的地方去。母亲脚疾致残,却依然要担负家里大大小小的活计。有一次,她到大窠耘田,干完活回来,一见到我就说,阿远叔的儿子放牛时还看书。母亲轻描淡写的一句话,却在我的心湖泛起了涟漪。此后,我放牛,手里也拿着一本小说。湛蓝的天宇下,小花迎风而立,一只斑斓的蝴蝶上下飞舞,阡陌中,牛啃着草,我看着书,构成一幅自然和谐的画面。
没承想,这样简单的举动,竟培养了我良好的阅读习惯。
那时没有电灯。夜晚,在昏黄的煤油灯下,我坐在床前看书,母亲在床头缝补衣服。我担心她被针刺,把灯往她跟前靠了靠,但马上被她推回到眼前。有几次,我分明听到她的尖叫,虽然声音极是细小,却还是穿透我的耳膜。我赶紧把灯向她移近,却被她阻止。她若无其事地呵呵道:“不打紧。你书上的字小,更难认。我眼力好,随便看得清楚。”
我喜欢看历史通俗演义,譬如《隋唐演义》,记得当时第一次看到一句俗语: “画龙画虎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欣喜万分,得意地读给母亲听。母亲放下针线,微笑着说:“我没什么文化。你给我讲一讲它的意思吧。”我当即将自己的理解解释了一遍。刚说完,她就夸我聪明,并问我还能不能找到这样的好词句。兴奋不已的我就像搜寻宝物一样,越发仔细阅读,随后在一页书上发现了一句“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立刻告诉她。母亲闻言,似乎比我还高兴,又让我解释了一番。令人难忘的是,有时候,母亲把自己扮成小学生的角色,让我当老师,把晚上看到的故事情节复述一遍给她听,还叫我对主人公的行为进行简单的评价。
母亲的诱导,总是这样自然巧妙,云淡风轻,不着痕迹,却给了我巨大的动力,极大激发了我的阅读兴趣。以后,我越发痴迷看书,不管古今中外,只要是文学作品,从不挑剔,连小人书都爱不释手,例如《定军山》《醉打蒋门神》《铁道游击队》。
《哪吒2》有句台词说得好,母亲对孩子的爱是无条件的。走过千桥,回首与我的母亲的点点滴滴,我深刻意识到“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的无私与伟大。无论是言语,还是行动,母亲对我的引导所呈现出来的都是那么的质朴,那么有智慧。
岁月的褶皱,很长,很深,凝结着母亲殷切的期望和巨大的付出。多少年来,母亲把春天种在心里,为我的成长播撒阳光和雨露。
光阴流转,往事在目。而今,母亲已七十有八,形体单薄,走路蹒跚,却仍然将孩子们当成她的所有,当成她的宇宙,把自己满满的爱化作一声声叮咛和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