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祭祖时节雨纷纷
■巫庆明
仲春时节,扫墓祭祖。
据说,清明扫墓早在西周时期便已成俗,它是由古代帝王春天祭祖的习俗演变而来。后来这种宫廷祭祖礼仪推广到民间,春日祭祖渐成内习。自春分前后,至清明节,各地不同。家乡祭祖扫墓与他地同中有异,蕴含深厚的文化内涵。
老家扫墓,有时先扫父辈至五代内亲人的家墓或五服外祖公的众墓,日期自定。或先扫半村人祖公和全村人开山祖墓。村级祭祖固定时间,各房轮流值年。祭祀仪式是个体与历史连接的精神脐带,缅怀先人,祭祀先祖是人们尊重生命的表现,也是对过往历史的敬畏。
孩提时代,参与扫家墓。小尚箩一担,禾米粄数筒,“三牲”,高脚锡酒壶,小鼎杯3个,香烛炮,花纸,锄头,镰刀。在家中祖宗神位前供奉、烧香、放炮后,分几路,大大小小,向前出发。
接着,父亲、叔叔带着我们到堂叔昌远“地”上祭拜一番,说是坟,里面什么都没有。父亲说,1934年9月间,堂叔和村里几个赤卫队员送水送饭到甑盖泥战场后,又参加松毛岭阻击战,之后,夫妻俩跟着红军,踏上二万五千里长征,说好次年羊角花开时回家。那年,掩护中央红军渡过湘江,阻击凶敌,拼死搏斗,损失惨重,全师将士没有几人生还,堂叔婶双双殁于此役。烈士的名字无人知晓,精神却永存人间!岭上几度映山红,堂叔公婆望穿双眼,盼了一年又一年,总是不见亲人归,抱憾升天。堂叔坟前扫完墓,去时没有雨,归途却是小雨绵绵或大雨倾盆,这是为何?有时我在想,难道这是叔叔婶婶在泪奔?雨水、汗水、眼泪,交织在一起。纸钱烟灰纷飞,那不正是烈士们为革命胜利而翩翩起舞,呼啸山风,不正是他们在高歌一曲!清明时节雨纷纷,原来是先祖的眼泪,是后辈断魂的体现,是英灵的感情宣泄!
“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祖父、叔公带着父亲、叔叔,父辈领着我们。一样的山,一样的路,留下了几代人的足迹。过去,几十里山路全靠一双脚丈量。旧墓新坟,一天才走完,被人取笑。途中歇息,两块粄,配泉水充饥。后骑自行车、摩托车,吃饼干、点心。现在开车到山脚下,有矿泉水、可乐、甜点。
纪念祖先,与孝道相挂钩,追本溯源,不忘本,是对先人奋斗和辛劳的尊重。一辈承一辈,世代相传。老祖宗养育我们,生前操劳。
祖坟祖地,一年不扫,草木狂长,寻不着也。有人就在山脚下摆开供品,烧香、作揖。如今,许多地方,田无人耕,墓无人扫,如此下去,令人担忧。社会在前进,良俗不能改,传统不能丢。我们从哪里来,最后去哪里......
又是一年扫墓时,又见天地雨纷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