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人生做好一件事,足矣!
■刘友洪
我与黄征辉曾有的交集不多,但对他留下深刻、美好的印象。
1990年代后期,我在连城县政府任职,分管旅游和冠豸山工作。其间,常有人提起黄征辉。他是连城县人,曾在连城县委工作部门任职,那时已调任闽西日报社专事文艺副刊。他不但文笔清新隽永,而且颇具文化情怀,能团结一大批文人学士,常常行吟于连城这方风土的瑰丽山水间。我也时常在报刊读到他的作品,尤其是旅游文化散文,视角独特,思接千载,文辞精美而简约,风格沉静而深邃。每每读他的作品,总能受到启迪,令人遐想向往。征辉对连城的民俗风情和冠豸山情有独钟,一次又一次带着本土的、陪着外来的作家、诗人来到连城采风,外来作家有些还是当红“大咖”,他们付诸笔端,宣传客家文化,发掘史迹遗存,弘扬客家精神,为连城山水和深厚人文而歌,为当年连城冠豸山成为龙岩旅游的“龙头”营造了良好氛围。征辉亲力亲为,逐梦放歌,写出了一大批文艺精品,这些作品结集成册,如《走月亮》《秋水入梦》《心灵故里》《沧海月明》等,为宣传连城作出贡献,足见征辉对家乡是多么热爱。
我在龙岩市新罗区委任职时,一直有个想法:就是把厦门大学曾经在龙岩东肖、溪南一段尘封的办学历史挖掘出来,以彰显龙岩人民与厦门大学的“患难情缘”。抗战时期厦门大学迁至长汀的办学历史大家早已耳熟能详,而1951年3月至1952年2月为躲避国民党军的飞机轰炸,厦门大学理、工学院迁至龙岩东肖、溪南的办学历史却鲜为人知。当年厦大师生借用东肖(今龙岩学院周边)部分民房办学,那是一段多么难忘的岁月!况且,当年随迁龙岩东肖办学的师生中,先后涌现出卢嘉锡、陈景润、田昭武、张乾二、肖培根、林鹏、阙端麟7位院士,人才济济,名闻天下,这更增强了我们挖掘这一段历史的使命感和迫切感。于是,我与征辉和现居厦门的连城籍作家吴尔芬、新罗区党史办的符维健一起组建团队,分工负责。他们奔赴于档案馆、图书馆、党史方志等部门,搜集资料;深入东肖镇,寻访见证人,获取第一手资料;前往厦门大学,查阅报刊、日志、当年亲历者的回忆录或访谈;约请有关人员撰写稿件,提供珍贵图片资料等。历经两年多的努力,一本集背景、经过、见证、人物、情缘等内容的《奇迈奇缘——厦门大学在龙岩新罗的一段峥嵘岁月》,于2018年9月由厦门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
曾任厦门大学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的“当代教育名家”潘懋元(1920年8月4日—2022年12月6日)先生,曾在厦门大学借用龙岩东肖办学时上过课,熟知这一段历史。当他接到审读书稿大样的请求时,非常激动,不顾97岁高龄,细心反复审读。当看到熟悉的人和事时,潘老便情不自禁地在样稿上写下长长的批注,以示确认或证明,对书稿进行了多处补充和修正,并欣然题写书名《奇迈奇缘》。
《奇迈奇缘》一书出版后,在社会各界引起很大关注,好评如潮。当我们前往厦门大学汇报时,时任学校党委书记张彦(现任福建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亲自会见编创团队,盛赞龙岩人民,赞誉编创团队的敬业精神,称这段历史的挖掘把龙岩与厦门大学之间的距离拉得更近了,并称“这本书填补了厦门大学历史的一段空白”。编创团队回到龙岩后,征辉还根据我的意见写了《闽西人民与厦门大学的患难情缘》一文,在2019年3月25日的《闽西日报》上发表。
后来,厦门大学龙岩校友会特地在东肖镇立碑,以示纪念。现在厦门大学师生来岩,基本上都会去东肖镇,到当年的校址走一走、看一看,从而对龙岩有了更深的认识和认同。
为挖掘这段历史,编创这本书(画册),黄征辉功不可没。他理解编创这本书的意图,奉行“经世致用”的意趣,在组、编、发稿时都注重把历史和现实结合起来,以致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
在我的印象中,黄征辉是一个厚道人。他退休后,保持文学初心,亲自创立龙岩市散文学会,带领会员深入采风、笔耕不辍,创作了一大批作品,有的还结集出版。我经常在报刊读到他的文字,有一篇印象特别深,写的是他每天接送孙女,晚上还要陪孙女做作业的情景,孩子无奈,家长更无奈,“平时父慈子孝,辅导作业鸡飞狗跳”,一语道出了天下家长对义务教育现实的苦心,激起了众多家长的共鸣。让人莞尔的同时,更多的是关于教育改革的思考。这篇文章因为写得生动,社会反响强烈。
征辉逝世后,许多文艺界人士都撰文怀念,情真意切,感念感怀,竟有70多篇。于是,在征辉逝世一周年之际,龙岩市散文学会、闽西客家联谊会决定把这些作品汇编成纪念文集,既是对征辉风范长存的纪念,也希望更多年轻人向他学习,静下心来,读书思考,一生专注一件事、做好一件事。人的一生能专心做好一件事,足矣!
平时,我与征辉并没有更多接触,只是经常听人提起他,给予高度评价,这充分说明他身上蕴含的才情气质、人格魅力以及对身边人的影响之大。
遵嘱,写上这些,以为黄征辉先生纪念文集《斯人乘风走月亮》一书序。
2024年12月22日于龙岩
(作者系龙岩市政协党组副书记、副主席,闽西客家联谊会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