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岩城里的王源公园


陈健 文/图

龙岩市区西侧,西湖岩(山丘名)东麓的新罗区西陂街道排头村,新近修建了一座以历史名人命名的公园——王源公园。

立于犀牛北路龙盛小区附近,望见王源公园高高耸立的牌坊,正门和左右两边的侧门上方横匾上,分别嵌着“王源公园”和“丰稔”“辞金”行草鎏金大字,四根立柱上镌着两副对联。走进公园,公园中央竖立着汉白玉王源雕像,雕像之黑色背景墙上,刻绘着王源撰写的《龙岩记》全文及他主持修建中国古代四大名桥之一的广东潮州广济桥图案。在公园里,还有王源的生平简介等宣传板块和亭阁、回廊、石雕、木刻、电脑喷绘、石象造型的滑滑梯等设施。公园占地不大,却精巧玲珑,清朗简洁,古意盎然,文化气息浓郁,是市民休闲娱乐的又一去处。

王源(1376—1455),明代名臣,原名王原楚,字启泽,号韦庵,龙岩县人,出生于龙岩县城西郊西湖岩东麓(今龙岩市新罗区西陂街道)的排头聚落。其天资聪颖,勤奋好学,永乐二年(1404)高中进士,被授予翰林院兵科庶吉士。他的高中,结束了龙岩自宋淳祐七年(1247)连梦魁举进士之后的150多年间龙岩学子“久试不第”的历史,被誉为龙岩科举考试“丰稔破天荒”式的标志性人物。

永乐三年(1405),王源出任保定府祁州深泽(今河北省深泽县)县令。其间他被召入京城谈论时政。当时,皇帝朱棣宠用一高僧,使其干预朝政。王源劝谏皇帝勿行苛政,勿滥用武力,“毋苛刻以害政体,毋黩武以妨农工,好异端则正道泯灭,听邪诐则忠谠无闻”。朱棣闻此龙颜大怒,以“忤旨”罪将王源投入监狱。数日后,皇上怒气渐消后王源遇赦,官复原职。

永乐五年(1407),深泽县闹饥荒且灾情严重,急需放粮赈灾,“爱民如子”的王源冒着被革职甚至坐牢的危险,擅自“发粟赈救”灾民,结果触犯朝廷戒律“坐是被逮”。深泽县民获悉后,踊跃捐款、捐物、服役,为其赎罪,朝廷深为百姓的真诚感动,让王源官复原职。

永乐二十一年(1423),永乐皇帝钦点王源为左春坊司左直郎,作为皇子侍读。后来成为仁宗皇帝的朱高炽亦在其中。仁宗皇帝登基后,十分感激王源的教诲之恩,“以文学老成,选为亲藩辅导之职”。

永乐二十二年(1424)九月,王源出任松江(今上海市松江区)府同知,曾上书朝廷,减免积欠的赋税数十万石;严惩地方恶霸,平反冤假错案,深得民心,“启泽既往,持之以公,守之以廉,得之以恕,镇之以静,郡内翕然称治”。

宣德十年(1435)王源出任广东潮州知府。在潮时,举廉能,黩贪腐;修学宫,办教育;建广济桥,筑四厢堤(潮人谓之“王堤”),以防水患。明代著名学者陈白沙将他在潮州的功德与唐朝时的韩愈相提并论,认为“吏于潮者多矣,其有功而民思之,唐莫若韩愈,明莫若王源”。

王源热心家乡公益事业,与家乡龙岩的士人们一道,捐俸倡募,组织重修龙岩县学,重塑圣贤像;重修龙津桥和虎渡桥;修筑谢洋陂、龙门陂;协助编修龙岩历史上首部《龙岩县志》;景泰六年(1450),王源畅游龙岩洞后,写下了行云流水般的散文《龙岩记》,“作文刻之(龙岩洞内)石壁,以纪其景物,使后人知所自。”

王源一生勤奋好学,著有《韦庵集》《书传补遗》《家礼易览》《异端辨》等。

清朝名臣张廷玉著《明史》时,特将忠诚、勤勉、廉洁、恪守职责、不徇私情的王源收录在“循吏”篇中,并给予很高的评价。《明史·吏传》仅录入30人,王源便是其中之一;在《二十四史》中,王源亦是唯一一位入选“循吏”立传的龙岩人。

王源功名显赫,成就非凡,贡献突出,是一位在历史上影响深远的士子,故多处为其建祠。家乡龙岩曾先后三次予以立牌坊:永乐二年(1404)立“崇德坊”,祝贺其荣擢进士;永乐二十一年(1423),邑人立“翰林春坊”,纪念王源为左春坊司左直郎,为皇子侍读;正德六年(1441),朝廷大使黄中到龙岩巡视,特立“丰稔辞金坊”,盛赞王源过人的才华和“辞金不受”的清廉官德。

以王源生平事迹作为公园设计主题的“王源公园”,旨在彰显王源为国为民的精神,为人们提供一个缅怀和学习先贤的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