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块印版见证红军妇女夜校的历史


看图识字印版

邹善水 文/图

近日,连城县收藏协会的江娅萍女士展示了一块红军妇女夜校“看图识字印版”。省版籍专家林老师鉴定后认为,这是1929年7月红四军在连城新泉整训时,毛泽东倡导创办的红军妇女夜校用于印制妇女看图识字教材的自刻印版。这块印版见证了红军第一所妇女夜校的诞生。

这块“看图识字印版”长40cm,宽10cm,厚2.5cm,呈长条形,正面是三块版图。分别依次是士兵训马图、独轮车运粮图。中、右图上有“车夫”“支前”字样。看图识字印版背面中有毛笔手写“黄银化 志”字样。经查,黄银化是红军创办的第一所妇女夜校文化教员。他1929年参加红军,1931年在作战中牺牲,时年48岁。

查《连城县文史资料》载,1929年6月10日,毛泽东、朱德、陈毅率领红四军从上杭旧县进驻新泉休整。其间,毛泽东在农民调查中了解到新泉妇女还没有从封建社会的政权、族权、神权、夫权“四权”束缚中解放出来,便指示新泉区革命委员会负责人张瑞明、张育文等同志,要关心群众疾苦,要使苏区人民在政治上、经济上得到翻身,特别要让广大妇女得到解放,要改变过去那种愚昧无知的状况,建议创办一所妇女夜校,发动妇女起来学政治、学文化、学军事和学生产知识,动员妇女们投身革命。在毛泽东的关怀下,区苏主席张瑞明等在新泉创办起一所妇女夜校。学习教材由苏区干部自己编写。他们从革命斗争的实践出发,编写出《看图识字》《识字课本》《群众课本》等学习教材。文娱课是教唱《国际歌》《妇女解放歌》《十二月革命歌》等革命歌曲。教员开始由有文化的区苏干部轮流担任,后来逐步采取“兵教兵”的方法,由学员边学边教。同年12月,红四军到新泉整训时,毛泽东住在望云草室,看到隔壁的夜校灯火通明,听到琅琅书声,心里十分高兴。

毛泽东和朱德曾多次亲临夜校看望妇女学员们,并为学员亲自讲课。通过夜校的学习,连南妇女逐渐觉醒起来。她们在苏区政府的号召下,带头解除缠脚、剪去发髻、摘掉耳环,提倡自由婚姻,实行男女平等。新泉妇女夜校越办越红火,后来发展到18所,学员达700多人,为苏区培养了一大批妇女干部。

“新泉工农妇女夜校是妇女解放道路上的一盏明灯,照耀着工农妇女前进的航程,为天下妇女的翻身解放树立了一面旗帜。”省委党史研究室吕东征同志在《从新泉工农妇女夜校看苏区妇女地位的变化》一文中,对新泉工农妇女夜校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走进新泉工农妇女学校旧址张家祠,厅堂正中央摆放着一块黑板,旁边是数张桌椅。这个看似简陋的地方却改变了当年无数妇女的命运。通过夜校的学习,新泉广大劳动妇女不仅提高了文化知识水平,也提高了政治觉悟,不少夜校学员还积极投身革命,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妇女解放运动。1930年4月,连城赤卫独立第四团攻打连城,新泉妇女骨干训练班的杨主莲、李秋凤等8名妇女随军参战,贴标语、散传单、抢救伤员,仗打到哪里,妇女们就把宣传工作、救护工作做到哪里,被誉为“八女勇士”。根据《新泉镇志》记载,那一仗,有三位妇女血洒战场,另三位妇女被捕后在敌人面前宁死不屈,李秋凤、张生凤两人死里逃生后继续参加游击队。

从夜校走出的妇女学员还积极承担了站岗放哨、侦察敌情、交通联络、运送茶饭、抬送伤员等任务。1932年,红军组织攻打漳州时,许多夜校学员就参加运送粮食、物资和军需弹药,为革命作出了贡献。

20世纪70年代,新泉村恢复了工农妇女夜校,再次大规模组织学员学文化、学科学、学技术。这是继1929年夜校创办之后的又一次高潮。当年的学员老师黄发兰回忆说,夜校的经历影响了她的一生,改变了她的人生轨迹。1975年,当地成立了20余人的妇女夜校耕山队,白天大家在田里干活,晚上坚持学习,初中毕业的黄发兰成为其中一名队员。因为她有初中文化,老师没空时,就委派她带领大家学习。1976年9月,她作为工农兵夜校学员被推荐到龙岩师范长汀分班接受师范教育,两年之后她毕业成为一名教师。

“这也是我人生的转折点。1978年,我还作为妇女夜校的代表参加了全国妇女第四次代表大会,1979年我被推选为国家干部,之后一直从事妇女工作直到退休。”张金妹也是妇女夜校的一名学员,她感慨地说,无论是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妇女夜校培养出来的学员们都为当地妇女解放事业和经济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