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群众身边 “联”到群众心里

——法律行业人大代表联络站赋能高质量履职


龙媒体记者 罗焕辉 通讯员 谢伟昇 陈如金

走进位于西陂街道羊牯墩社区的新罗区法律行业人大代表联络站,300平方米的场地宽敞明亮,墙上挂着醒目的驻站人大代表信息牌,桌上有汇集成册的接待登记表,书架里整齐地摆放着各类法律法规书刊。

作为我市首个法律行业人大代表联络站,自2024年3月成立以来,以省、市、区三级法律行业人大代表为主体,将代表履职与公益法律服务有机融合,集调解、法援、普法、服务、民生等功能于一体,着力打造“群众常来、代表常在、实事常办”的全过程人民民主新常态。

代表“加油站”

固本培元提升内涵

“起草建议应当重点突出、目标明确,有助于承办部门准确地领会代表的意图,提高办理效率......”这是驻站值守的代表为西陂街道市、区人大代表们集中开展专题培训的一幕。

学习充电是提升代表履职能力的重要途径,联络站就是代表们的“加油站”。站内开设“人大代表调解工作室”“‘枫桥经验’发展历程陈列室”“法治文化宣传栏”“红色法治大讲堂”四大阵地,接待服务区、研讨交流区、法治宣讲区和经典案例区等功能板块充分满足了日常调解、普法、交流、互鉴等需求,成为基层民主和代表履职的实践阵地、展示窗口、研学场所、履职平台。

联络站还是法律知识竞赛赛场,通过紧张激烈的竞赛环节,提高非法律行业人大代表的法律知识水平;是中青年干部培训班现场教学基地,提供《提高调解技能 助力基层治理》主题教学,实现课堂的多元融合、立体互动;是新罗区新时代“枫桥经验”调解技能竞赛赛场,各基层司法所和调委会1260余人次在这里比拼业务技能、分享工作经验,培育成果覆盖全区。

纠纷“终点站”

深耕基层法治沃土

连某与邻居林某因入户门安装问题产生冲突,经物业公司协调无果,矛盾一触即发。驻站代表和民情联络员赶赴现场了解情况,并邀请新罗区人民法院立案庭法官组织当事人到联络站进行调解,促使双方达成一致意见,化解一场可能升级的纠纷。

日常消费维权难题、劳动纠纷......这些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疑难杂症”,在联络站一一实现“案结、事了、人和”。五名来自法律行业的省、市、区人大代表凭借深厚的群众基础和丰富的调解经验,共同当好群众利益的“守护者”。同时,联合社区调解员、村居法律顾问、司法局红土法治调解志愿服务队等,推出预约服务、上门服务、法律援助等暖心举措,促进矛盾纠纷快速化解。

值得一提的是,联络站强化数智赋能,建立“人民调解专家库”,广纳律师、劳动仲裁、物业、交通等行业专家,提高调解专业性;借助数字化手段,实现“解纷资源一个系统应用、纠纷事件一个平台处置、治理数据多个部门共享”,形成“一站式接受、一揽子调处、全链条解决”工作格局,提高了调解质效。

民意“收集站”

置顶民声优化服务

“之前莲西巷路段停车场入口路面破损,雨天积水,影响居民出行。我们到联络站反映后,代表马上就帮忙协调解决,修复好路面。”羊牯墩社区居民谢先生由衷地点赞。

“对群众的诉求,要看到、听到;对群众的承诺,要说到、做到。”驻站代表们以专业服务提升群众的法治获得感,与群众密切联系、听取意见建议,积极回应群众关切,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

《关于解决亲生亲卖型拐卖儿童犯罪相关社会治理问题的建议》《关于支持民营经济发展政策落实的建议》《关于提升新业态新就业群体交通安全意识的建议》《关于加快城乡充电桩建设的建议》......一条条严谨务实的建议,承载着民情民意和代表期盼,得到了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和认真办理。

法治“宣传站”

激活普法一池春水

“普法的方式方法很重要。一定要让群众听得进、看得懂、记得住,这才是宣传的意义。”这是驻站代表们的共识。

驻站代表们走进社区开展助老公益志愿服务活动,筑牢反诈防线,提升老年群体的防骗识骗能力,守护老人的“钱袋子”;联动新罗区“八五”普法讲师团、“蒲公英”普法志愿者、律师等,以通俗易懂的形式开展法治宣传活动;举办不同主题的线上普法课堂,营造浓厚的法治文化氛围,点亮群众的法律意识之光。

“群众需要什么,我们就讲什么。”驻站代表们密切关注各个群体需求,针对不同受众精准发力,并注重结合身边真实鲜活、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多角度、多层面传播法治力量,激活普法一池春水。

自成立以来,联络站共受理案件206件、成功调解205件,成功率达99.5%;向相关部门提建议68条,协调民生事项12件;开展普法活动26场次。“我们将秉持一直‘站’在群众身边的理念,始终把群众‘联’到心里,为基层社会治理注入强劲动力,为实现群众美好生活愿景贡献更大力量。”展望未来,联络站负责人信心满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