箩筐印记


刘中华

有一天回刘源老家,在二楼杂物间里,我看到八九个箩筐,它们在时光的幽僻角落,静静蛰伏,宛如一位位缄默的老者,守望着往昔的烟火与故事。那是由一根根柔韧的竹条编织而成,纵横交错间,编织出的不仅是实用的器具,更是岁月的纹理与生活的脉络。

儿时的乡村,箩筐是极为常见的物件,家家必备。每当新的箩筐编织完成,那清新的竹香便在空气中弥漫开来。父亲端详着它,眼神里满是对新一年劳作顺遂的期许,用毛笔写上“刘连戍置”以及年月。而我们这些孩子,总会好奇地伸手触摸那光滑又略带粗糙的表面,闻着竹香,满心欢喜。

农忙时节,箩筐便开启了它忙碌而充实的使命。天刚破晓,曙光微露,父母与我们便把箩筐索交叉拉出索头,随即用扁担插进索头,挑起箩筐,走向广袤的田野、走向梯田层层。箩筐在扁担两头有节奏地晃悠,似在哼唱着劳动的歌谣。到了田间,看着黄澄澄的稻谷成熟,蹲下,拉动镰刀,稻穗纷纷抓在手中,用打谷机脱粒后,又用竹斗一把把装进箩筐。那饱满的谷粒,在箩筐中堆积,发出沙沙的声响,仿佛是丰收的乐章。装满稻谷的箩筐沉甸甸的,承载着家人的辛勤与希望。父亲挑起箩筐,脚步虽沉重,脸上却洋溢着满足的笑容。那箩筐里的,不仅仅是粮食,更是生活的底气与对未来的憧憬。

稻谷挑回家后,用谷笪晒干,再次装回箩筐,晚上,父亲叫我掌灯,他用大秤称一下谷子重量,记录下来,对此季的收成心中有数。

箩筐也是我们童年玩耍的道具。晚霞满天,我们在阔坪间玩捉迷藏,机灵鬼们会把旁边的箩筐倒扣在头上,蹲到地下一动也不动,由于箩筐好几只,捉者也意想不到,所以很难发现。

除了田间坪边,箩筐还常常跟着大人们走街串巷。卖糖果、瓜子、花生、鸡爪梨、早禾梨,不管是赴圩,还是去看露天公映电影,妈妈都是用箩筐装着,以小本生意,针头削铁般赚些小钱,贴补家用。一路走去,箩筐里装的是满满的希望。

随着岁月的流转,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乡村也悄然发生着变化。曾经随处可见的箩筐,渐渐被编织袋等现代物品所取代。它们被搁置在阁楼的角落,或是柴房的深处,蒙上了一层厚厚的灰尘,仿佛被时光遗忘。然而,当我们偶尔翻开记忆的篇章,那些与箩筐有关的画面,却依旧清晰如昨。

在某个静谧的夜晚,月光如水洒在窗前,思绪总会不由自主地飘向故乡,飘向那些箩筐陪伴的日子。那箩筐,是乡村生活的见证者,它装下了丰收的喜悦、童年的欢乐,也装下了浓浓的乡愁。它就像一把钥匙,轻轻转动,便能打开时光的大门,让我们回到那段纯真质朴的岁月。

如今,虽然箩筐已不再是生活的必需品,但它却永远留在了我们的心底。它是我们对故乡的眷恋,对往昔岁月的怀念,更是我们心灵深处那一抹无法磨灭的乡愁印记。无论时光如何变迁,无论我们走得多远,那箩筐里的故事,都将如陈酿的美酒,在岁月的长河中愈发醇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