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玉洞
■吴浣
民国《长汀县志》卷三山川志记:“苍玉洞,在马盘岽东禅寺下。山石奇怪无数。道旁两石蹲踞于洞门,玲珑岌嶪是为石门。今因开筑汀宁路,已凿去。又有烟屿、仙掌、鹤巢、抱云、二老、狮子、马鞍诸石。洞中旧有观音阁,未详创建。宋宣和间,建苍玉亭,众石中有方池。端平间,李晔重建,今亭废址存。崖间镌刻,诗句可读。其巅旧为翠微亭。宋乾道间,郡守谢知几建,后毁。明嘉靖间,巡道侯廷训改为映溪台。自后地为演武场,兵丁躏藉其间,古迹都湮。东禅寺废,亭址皆为邱墓矣。至清康熙间,郡守王廷抡拂拭之,筑可漆园。洞临鄞江,鱼窟其中,聚而不散,若放生池。又建观澜亭,又建漱玉亭。有诗四首见‘古迹’。自王太守后,山中无觞咏,又百余年矣。岫幌云关,付之夕阳蔓草。即以此山比西湖,不有淡妆,谁怜西子耶?”这里便讲了苍玉洞景致的变迁。
宋元明清,苍玉洞的景致让许多人兴味不浅,多有题咏。且举宋代的,比如陈轩的《苍玉洞》:“截断苍天百尺崖,峥嵘相倚洞门开。天生只隔红尘路,不碍浮云自往来。”从诗中所写看来,是有高耸的悬崖,巨石排列成门。浮云往来其中,宛若仙境。再如郭祥正的《苍玉洞》:“片片冰崖裂,淙淙雪浪深。举头看白鹭,相伴洗尘心。”除了崖石外,还写到崖间瀑泉,并有白鹭鸟栖于其间。又如蒋之奇的《苍玉洞》:“苍玉门径阔,白云庭院深。鄞江一丈水,清可照人心。”鄞江即汀江别名。站在山崖间,可见山前一湾江流。诗中写到江水清澈,可映照人心,表明心灵的纯净。还有蔡雋的《题苍玉洞》:“向来曾醉呼猿洞,乱石穿云拥坐隅。谁料七闽烟瘴底,半岩风雨似西湖。”有山有水,山崖下漫着一片江流。山环水绕,作者便用西湖美景来形容。也许当时水域较宽,又多有泽地,水流涨起时,便成泽国。而湖的景象,也就分明了。
抗战时,厦门大学内迁山城,施蛰存是教员之一。他在《题〈南阁遗集〉后》中说:“一九四二年,余在长汀厦门大学。暑假时,张荪簃自邵武来,欲泛汀江去潮阳省亲。波路险恶,又无便船,余劝其且住,遂留止焉。晤谈数日,以诗相酬答,因赏其才,遂为介绍与校长萨本栋。萨公欣然延揽之,余遂得与荪簃共事者二年余。每逢空袭警报,中文系师生辄趋苍玉洞,踞岩穴间,议论上下古今,荪簃亦与焉。”由记载可知,苍玉洞那边可防空袭。浦江清由上海返西南联大,途经长汀,去看时在厦大任教的同乡好友施蛰存,两人同游苍玉洞。且看其日记:“一九四二年十月十一日,星期日,晴。同蛰存游苍玉洞。多苍玉色石,错落布置如江浙庭园中之假山石。此为天然而大,惜为筑公路削去不少。洞之本身为一观音庙,多宋人题名,可识者已甚少,有苏才颂一块。蛰存云有叶梦得题石见志书,今觅之不得,疑在某土丘中,蛰存能指其地也。此苍玉洞宋时濒汀江,今则滩涨离水甚远。旧有亭台楼阁之胜,今荒废不治。旧有几个石门,均为筑公路者炸毁。”景致的损毁,除筑公路外,还有就是日机的轰炸。据说当日是城外的乡民进城赶墟,见有敌机来,便纷纷挤往苍玉洞,日机朝人多的地方投炸弹,便连那古洞也炸平了。
那里的坡地多已变成民居,坡下有一条街道,就叫苍玉街。此街名,算是名胜古迹的一种保留纪念。而今沿坡地而上,转个弯,便是山门。山门的题字,也是有来由的。民国《长汀县志》艺能传记:“范宗祥,字又新,邑庠生。善行楷,卓然成家,不落恒蹊。如苍玉洞门额、社坛庙‘造化斯民’匾额,咸可观。”字虽是行楷,却甚古雅,而今仍在门楣上。往里走,建有亭台和阁楼,还有个人工修砌的隧道,算是恢复些洞的样子。过了此洞,便是东禅寺所在,有大殿及附属建筑。看位置是近山顶了,但山顶已推平,殿后有围墙与厂房隔开。左近有一座大墓,原有辛亥光复汀郡烈士莹墓,不知是否就是这里,因墓碑已移走。再往里,有修砌的水池及观音大士像。经过几棵老树,便是另一边下山的路。此地因有一些高度,仍便于眺望。眼前由近及远,大都是高高低低的房屋,其间有一条江流缓缓而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