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行,悠着点


杜轩民

退了休,我的“交通”以步行为主。在我的概念里,人行道是最安全的,走在那里可以自由自在、高枕无忧。不过慢慢我发现,如今的人行道已不像它的名字那么纯粹了,自行车、助力车、摩托车甚至小轿车都往上挤,不时在行人间来回穿行,稍有不慎,挨个磕碰是常有的事。我自知老骨松脆,经不起折腾,即便走在人行道上,也会尽量走在最靠近铺面的阶台上,小心翼翼,一步三回头,唯恐遭个三长两短。

据我观察,在道路交通参与者中,骑行的违法最多。骑行的车辆小巧灵活,便于闪转腾挪、见缝插针,从物理条件上讲,具备制造交通违法的“先天优势”,若自身配备动力,无疑“如虎添翼”。在骑行交通违法中,又以快递从业人员占比较高。其原因很简单,快递员以跑腿送单为营生,快跑多送增收是他们无法回避的主题。然而,在繁忙且管控严格的城市道路交通中,循规蹈矩是跑不快的。于是,一些骑行者“急中生智”,发挥骑行车辆灵便之特长,放任自己超速、闯红灯、逆行、随意变道、挤占人行道等等。在助力“提速增效”的同时,骑行“乱象”也应运而生。

交通违法造成不良后果,轻则扰乱交通秩序,重则发生交通事故。骑行车辆体形小、重量轻,性能有限,平稳性较差,发生交通事故的概率高。又由于驾乘人员身体露天,与车体形成“肉包铁”的相对不利,事故极容易造成人员伤亡。据有关方面统计,涉骑事故的起数和伤亡人数均占道路交通事故的80%以上。另外,由于骑行车辆投保额度较低甚至无投保,善后赔付常因经济拮据无法兑现,引发社会问题。

骑行“乱象”问题已引起社会管理层的重视,并采取了相应的对策。主要有:一是出台、修改骑行车辆有关技术标准,对重量、动力、速度、核载及动力电池等相关参数进行科学规范;二是加强监管,对涉骑交通违法和车辆非法改装严厉查处,震慑违法行为,维护车辆技术标准;三是普及交通安全教育,提高交通参与者的守法水平。此外,各地也陆续出台一些地方性政策措施。比如有的城市控制动力骑行车总量,缓解交通拥堵;有的城市干脆“禁摩”,一步到位;有的经济发达城市提出给快递小哥发补贴,让他们悠着点,等等。当然,其效果需要实践的验证。一般来说,个性化做法难有普遍意义,可以借鉴,但不宜简单照搬照套,归根结底应在国家的法制框架内,多措并举,内病内治,因地制宜找到解决自身问题的办法。

道路交通的管理概括起来即管路管车管人。管路管车着力解决技术问题,管人着力解决态度问题,后者更重要,难度也更大。全民都是交通参与者,如果绝大多数人都能真正意识到交通秩序和交通安全是多么重要、并愿意为遵守交通规则舍去小利小方便,事情就好办了。骑行占道路交通流量的比重大,与民生的关联密切而直接,许多骑行本身就是在讨生活,或是在讨生活的路上。不避讳地说,我对骑行“乱象”是有成见的,这些不文明举止总让我感觉不太舒服。但反过来想想,多数骑行者也不容易,若不是为了生计有多少人愿意冒险奔波呢?平心自问,如果我是他们又会做得怎么样?

换位思考让我五味杂陈、纠结茫然。尽管这种恻隐和包容具有客观性,却上不了台面要价“情有可原”,路归路桥归桥,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所以,骑行“乱象”必须治理,而治理的重点在骑行者。由此,应致力于改善这一群体的认识态度,并施予必要的约束力,促进其守法水平的提高,同时也要为他们的从业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生活很重要,生命更可贵,为了道路上美丽的流动风景,为了每个交通参与者的安全保障,骑行,悠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