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林默涵铁面无私待亲人
■ 林东祥
在旁人看来,林默涵非常“原则”,铁面无私,不肯帮助亲戚。
林默涵有五兄弟,他排行老大。二弟林炎,上杭一中教师;三弟如炘,解放后在北京钢铁学院上学,毕业后在山东淄博铁矿厂工作;四弟如烱,小学文化,在家务农,1960年三年自然灾害时去世(未婚,年仅20多岁);五弟如照,一直在家务农,职业屠户。这些兄弟终生从事着自己的普通职业,并没有因为林默涵的关系而“飞黄腾达”。
林默涵的堂弟林如志曾说:“我和林默涵同在一个祖父名下,默涵哥是长房长孙,他自己亲兄弟5个,堂兄弟18个,一个也没有得到‘特殊照顾’。默涵哥是一个真正的共产党员,可是‘原则’未必真无情。1957年默涵哥第一次回乡时,把老母亲带去北京,想让老人和自己一起安度晚年。但老人在北京生活不习惯,住了一个多月就回家了。1960年左右的三年困难时期,饥饿和营养不良摧垮了老人的身体,1961年老人与世长辞。默涵哥在1995年秋第二次,也是最后一次回乡,在父母的墓地上长跪不起,泪流满面。我们都知道,他对父母都是非常孝顺的,但是忠孝不能两全,旁人怎么知道他心中的隐痛呢?”
林默涵的另一位堂弟林如霞说:“家乡人总是以为默涵哥很有钱,想去他处得到些钱。殊不知他是真没什么钱。家乡沾亲带故的人(去了)住在文化部(招待所),食宿费用全部由默涵哥负责,他能受得了吗?默涵哥家的家电都是‘文革’结束后补发了工资才添置的。我们几十年与他家往来密切,默涵哥确实很清廉!”
林默涵不但对自己“苛刻”,对家人也很严格。他告诫子女要自立自强,遵纪守法,不能搞特殊化,不能给政府、组织添麻烦。他女儿孙小林曾在化工研究院工作,想换个单位,希望父亲能出面帮助。可是父亲没有答应她的要求,并且告诉她应该依靠组织、服从组织安排。
其实,林默涵很关心自己的兄弟姐妹。他的侄子林勇和说,20世纪五六十年代,艰苦朴素是社会风尚,家庭收入普遍不高,当时家族中有几位亲戚在北京读书,伯伯在生活上帮助他们,每次他们到家里来,都要认真了解他们的生活情况,并鼓励他们努力学习,叮嘱他们不论何时都要守规矩,明事理。
家乡的亲人们到北京,林默涵都非常高兴,热情招待,但有一条严格的纪律,就是不能给别人添麻烦。林勇和说,自己千里迢迢到北京,想好好玩玩。大伯给他“约法三章”,公私要分明,外出游玩不能让大伯的专职司机带他去,但大伯也有温情的一面,给足了他在北京日常的必需费用。林勇和还说,据他所知,大伯外出时费用都是自掏腰包的,从来不向组织报销,不给组织上添麻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