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波,在长征途中闪烁
张水发将军
■ 李元健
1932年,13岁的张水发参加了红军,担任红军勤务兵。由于他机灵、守纪律,不久被调到国家政治保卫局受训,学习电台译电工作。1934年10月,红军离开苦心经营了6年的中央苏区,踏上了长征的道路。15岁的张水发也随中央军委二局机关开始了长征。
在经历了悲壮惨烈的湘江战役后,中央红军于12月1日突破敌人的封锁,渡过湘江。但此一战红军伤亡惨重,由8.6万人锐减至3万余人。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遵义召开了扩大会议,总结批判了王明左倾错误路线给中国工农军带来的严重危害,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使党的路线重新回到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轨道上来。
毛泽东认真地总结研究了第五次反“围剿”以来的斗争,认为红军在当前的情况下,首要任务是保存实力,避开敌人的锋芒,巧妙地冲破敌人的包围圈。如何顺利地从数十倍于我的敌人的包围中突出重围?这得从中央军委二局说起。
中央军委二局是提供军事情报的机构,局长曾希圣毕业于黄埔军校。军委二局下设破译组、译电组、侦收组,有6部电台,30多人,其中还有曹祥仁、邹毕兆等几名破译敌人密电的高手。几十人凭着小功率的电台收报机,随时监听敌人的动静。张水发担任二局译电组组长。此前,张水发担任军委二局电台台长王诤的勤务兵。王诤原是国民党电台技术人员,被俘后参加了红军,当时正处于考验阶段,张水发名为勤务兵,实为监视人员。由于王诤表现优异,组织上取消了对他的监视,张水发也成了译电组组长。长征途中,军委二局随第一纵队行动,他们一路走,一路听,全天候收集敌人的情报。正是这一份份电报,一次次的破译,给红军提供了与敌人“捉迷藏”的好机会。毛泽东得到了军委二局提供的情报,周密分析,果断决策,充分利用敌人的部署,不时地制造假象,诱敌频繁地调动兵力。而红军则四渡赤水,在龙里、贵定之间不过30里的地方,进进出出,来回穿插,搅得敌人晕头转向,一会向西,一会扑东。最终红军甩开敌人的围追堵截,跳出了重重包围圈。
在抢渡金沙江时,身后的追兵距离红军只有一天的路程,红军要全军渡过金沙江,明显时间上来不及。由于我方侦听了敌人的电台,收集到了敌方情报,最终得以成功抢渡金沙江。据军委二局钟夫翔回忆: “二局情报掌握的好,我们才有可能顺利地甩掉敌人,渡过金沙江。当时我们离金沙江还有3天路程。入城时,敌人在我们后边,只有一天的路程,敌人的前头部队是13师。师长万耀煌怕死,要保存实力。蒋介石问他前面有没有共军,他谎报说前面没有共军。就在原地等了一天,又向回走了一天。再返回来又要3天,这样敌人和我们的距离就差了6天,所以我们才有时间把一军团从龙街渡、三军团从洪门渡调集到皎坪,并顺利渡江。”
巧渡金沙江之前,为了监听敌人的情报,军委二局的几十号人24小时轮番工作,想睡觉了就用冷水洗洗头,祛除困意。在他们的坚守中,终于获取了敌人的关键情报:蒋介石5月10日拟从贵阳飞抵昆明督战,西康刘文辉部驻会理一个旅奉命固守会理县城不出战。红军按监听到的情报部署,推算敌人抵达金沙江时间。中央红军2万多人依靠7条船,经7天7夜于5月9日从容完成渡江。5月10日,就在红军渡过金沙江后的第二天,国民党军匆匆赶到渡口,却早已不见了红军踪影。
1935年3月10日,中共中央在苟坝召开政治局会议,讨论是否进攻打鼓新场。与会人员大多赞同攻打打鼓新场。唯独毛泽东一人坚决反对,他认为国民党黔军在打鼓新场筑有坚固工事,又有国民党川军从旁策应,且滇军应该会早于12日赶到打鼓新场汇合,而我军在12日后才能赶到打鼓新场,无法抢占先机。会议上就此发生激烈争论。
这是生死攸关的抉择。就在大家争执不下时,3月10日晚11时,军委二局破获了国民党滇军、川军的行动方案。译电显示,敌人已掌握了红军动向,并在打鼓新场布下口袋,等红军往里钻。两个多小时后,即3月11日凌晨2点,中央政治局再次开会通报了敌人的行动方案。事实面前,与会人员一致同意了毛泽东的意见。周恩来在会上感慨地说,“如果我们贸然发起进攻打鼓新场的战斗,必然造成红军重大损失,后果真是不堪设想”。
红军长征是世界军史的奇迹,是中国工农军钢铁意志所铸就。红军长征的胜利,中央军委二局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刘伯承元帅把二局及时掌握敌情比喻为“玻璃杯里押宝,看的一清二楚”,毛泽东赞誉军委二局是“长征路上的灯笼”,红军胜利到达延安后,毛泽东大为赞叹地说,“没有军委二局,就没有红军长征的胜利”。
到达陕北后,张水发任陕甘宁省委机要科科长,陕甘宁省军事部政治部青年科科长。一九三七年进入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三期学习。一九三九年起,历任军委华北战地工作团队长,军委总政治部锄奸部干事,军委办公厅政治处干事、通信科科长、通信处主任,当过叶剑英同志的秘书。解放战争时期任军委总参谋部第一局副处长、作战科科长、作战处处长,第一局二室副主任,第一局副政治委员。新中国成立后,任总参谋部作战局副局长兼作战部办公室主任。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24军74师副师长、军司令部副参谋长。回国后任军委作战部办公室主任,高等军事学院战略教研室教员、副主任,昆明军区司令部副参谋长,昆明军区司令部顾问。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4年晋升为少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