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毅留诗龙岩
■ 陈健
闽赣路千里,春花笑吐红。
铁军真是铁,一鼓下汀龙。
这首诗,是被誉为“元帅诗人”的陈毅于1929年6月,在戎马倥偬中写成的。诗中的“汀”,是指福建省长汀(古代的汀州),“龙”,就是福建省龙岩。陈毅写的这首诗为什么出现长汀、龙岩两个地名,与这些地方有何关联呢?
陈毅,四川乐至人。1929年1月,红四军主力在党代表毛泽东、军长朱德、政治部主任陈毅率领下,下井冈山,转战赣南。3月12日红四军首次入闽,在长汀长岭寨击溃国民党福建省防军第二混成旅,歼敌2000多人,乘胜攻占长汀城,开展武装斗争和打土豪分田地,确立了开创革命根据地的伟大战略计划。当时,红四军在长汀进行了整编,壮大红军队伍,第一次发放了军饷,第一次统一了着装等,红军队伍建设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1929年5月19日,红四军第二次入闽。21日晚,闽西地方武装负责人曾省吾、傅柏翠应约到连城县庙前孔清祠面见毛泽东。毛泽东听取了关于闽西革命形势和敌情的报告后,决定乘驻守在龙岩的国民党福建省防军第一混成旅陈国辉部主力远在广东潮汕参加军阀混战之机,出其不意攻打龙岩城。5月22日下午,红四军抵达距龙岩城仅30里的小池。在党的领导下,当天,小池暴动取得成功,人民群众扬旗列队,夹道欢迎红军的到来,如此热烈场面令红军士气更加旺盛。当晚,小池坝墟赞生店二楼灯火通明,红四军军事会议在此召开。会上听取了龙岩县委负责人的情况汇报,分析了敌情,制定了攻打龙岩城的作战方案。
5月23日拂晓,红四军兵分两路攻打龙岩城。锐不可挡的红军攻进龙岩城,战败的敌军残部逃往漳平、永福。
为了诱敌归巢,消灭反动势力,扩大红色区域,红四军于当日傍晚主动撤离龙岩挥师永定。敌残部于5月25日窜回龙岩城。6月3日,红四军第三纵队及闽西地方红军、龙岩赤卫队第二次攻下龙岩城后,成立了以邓子恢为主席的龙岩县革命委员会。
龙岩城第二次被攻克,敌军惊恐万分。陈国辉急率其部速从广东返回。6月17日,毛泽东等于连城新泉望云草室接到闽西特委报告,陈国辉部主力已经全部回到龙岩,全歼敌人的时机已经成熟。
6月18日,红四军再进小池,又于坝墟的赞生店召开军事会议,部署第三次攻打龙岩。6月19日拂晓,红四军发起“闪击”龙岩城。这次战斗,除陈国辉只身逃跑外,其在龙岩城的主力2000多人被全歼。
这一段时期,红四军还连克了永定、白砂、新泉,打开闽西革命新局面,红色革命浪潮席卷龙岩、永定、上杭、长汀、连城五县。
陈毅亲身经历了红四军进入福建以来的一系列战斗,感受到了英勇善战的红军在战争中取得的节节胜利,目睹了广大人民群众支持红军、投身于革命的极大热情。面对蓬勃发展、如火如荼的红色浪潮,便满怀激情地写下了这首意境开阔,豪情万丈,洋溢着浩然正气的壮丽诗篇。
这首诗,不仅记录了长岭寨大捷、三打龙岩城战役的胜利,颂扬了红军官兵、广大人民群众的革命精神和火热的激情,更体现出诗人的豪迈情怀,表达了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和对未来胜利的憧憬。
新中国成立后,陈毅担任过上海市市长、外交部长、国务院副总理,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1955年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