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平废弃矿山“披绿生金”实现美丽蝶变


生态修复前的矿山(摄于2020年3月)

生态修复后的矿山(摄于2024年10月)
近日,在漳平市废弃矿山生态修复项目永福后孟石料场矿点迎来了丰收季,昔日伤痕累累的矿山,如今放眼望去,一片片金黄色的稻谷映入眼帘,沉甸甸的稻穗随风摇曳,泛起层层金色稻浪。
“我们永福后盂石料场矿点的水稻田约26亩,经过两个多月的精心管理,终于丰收了,平均亩产约1000斤左右,产量还是很不错的。”漳平废弃矿山永福后盂石料场矿点稻田养护管理人汪涛满意地说。
据了解,永福后孟石料场矿点由于无序开发导致大面积地形地貌植被遭受破坏,岩体裸露,植被无法自然复绿,废石废渣随意堆砌,水土流失、环境污染等问题也随之出现。2021年3月以来,漳平市通过福建省九龙江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项目对矿点进行生态修复。
“通过对后盂石料场矿点的前期勘察,我们采取因地制宜的方式,将此矿点改造成梯田式的高标准农田,建成具有一定规模的水田。这里灌排措施好,田间道路等基础设施全,符合农业机械化作业需求,能提高土壤理化性质,促进生态修复,进一步改善矿山环境质量。”漳平废弃矿山生态修复项目施工负责人李宇飞介绍道。
矿山生态修复,功在青山绿水,事关民生福祉。从“生态伤疤”到“生态金山”,永福后盂石料场矿点的生态蝶变,是福建省九龙江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漳平市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工程实施的典型之一。
为了让历史遗留的废弃矿山得到综合整治,2021年漳平市启动废弃矿山生态修复项目,总投资9249万元,对永福、吾祠、双洋等9个乡镇(街道)的21处废弃矿山采取地质环境治理、地貌重塑、土壤重构、植被重建等措施进行系统治理与修复,恢复项目区及周边的生态环境,提高土地资源价值,遏制水土流失,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健康生态环境。截至目前,累计修复面积143.6公顷,新增耕地面积272.97亩,让一处处废弃矿山变成“颜值”与“价值”并存的生态田园。2022年7月,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工程列入省级精品示范工程。
(通讯员 陈惠 吴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