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杭官庄建置沿革与地名由来


林汉扬

笔者在总纂《官庄畲族乡志》时,经严格考证,理清了官庄的建置沿革,纠正了“官庄建制于元顺宗二十年(1352),清为平安里,清末改为官庄”的错误;否定了“因设有驿站,接纳来往官员膳宿,故名官庄”的流传。令人遗憾的是,由于种种原因,关于建置沿革的不准确的表述仍见诸有关网站、报刊,谬误百出,不符合历史事实。

为避免以讹传讹,贻误后人,有必要正本溯源,以正视听。

建制,通常指政府机关、军队的组织编制和行政区划等制度的总称。就行政区划而言,现常用建置。

西晋太康三年(282),闽西设立历史上第一个行政建置新罗县,今官庄畲族乡境域,隶属该县。唐开元二十四年(736)置汀州,同年设长汀县,境域隶属长汀县。这是官庄的历史沿革。

北宋淳化五年(994),升上杭场为上杭县,境域隶上杭县。

那么,上杭置县时,官庄境域是否设立行政建置呢?答案是肯定的。

宋开庆元年(1253)《临汀志》载:“淳化五年,升为上杭县,割长汀南境隶焉”。据该志“坊里圩市”,上杭县设乡团十一:平原团,平元里,安丰里,来苏里,古田里,鳖沙里,来苏团,胜运乡,兴化乡,太平乡,金丰乡。其中,安丰里,即析给上杭县的原长汀南境安丰乡的大部分(安丰乡的西部六保析给武平县)。安丰里分安丰上里、安丰下里。

据邹文清的《汀州区划变迁研究——兼谈客家民系的形成年代》一文及其所绘南宋末汀州区划图,宋代安丰里境域在回龙、官庄、珊瑚、碧田、涧头、水埔一带。这些村庄是围绕着从回龙往上杭的汀江展开的,汀江两边的村庄放在一个“里”中,显然是符合当时的管理逻辑的。

《临汀志·寺观》载:“西峰院,在县北九十里安丰上。崇宁间创,宣和间,僧立元重创。”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上杭县志》载:西峰寺“宋崇宁年间建,寻毁,僧立元重建......国朝顺治十三年(1656),僧性楞重修”。同治三年(1864)《上杭县志》载:“西峰寺,县北官庄六乡蓝玉龙施。”西峰寺(院)位于官庄树人村,可惜“文革”期间迁建树人小学时被拆除。

《临汀志·山川》载:“鬼湖,在上杭县北安丰上里。广丈有余,深不可测......旧传下通大溪,乃蛟龙窟穴。”康熙版《上杭县志》载:“鬼湖,县北平安里。”根据两志描述,所谓“鬼湖”,后称“天井湖”,在今官庄畲族乡福泉村。

以上史实充分证明,今官庄畲族乡境域,在上杭建县时就设立了行政建置,即安丰上里。这是毋庸置疑的。实际上,据邹文清的研究,宋代上杭县所辖十一乡团,在建县之前就已在长汀县设置。北宋淳化五年(994),它们被析出建上杭县,作为上杭县的境域。因而,官庄建置(制)于元代的说法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

据康熙版《上杭县志》,元代,上杭县的建置同宋代。明洪武十四年(1381),上杭改乡团并为十里。其中,平安里所属的乡村包括:钟寮场、旧县、财溪、官庄、蓝屋、回龙、磁坑、鬼湖、葛坊村、曾坑寨。可见,平安里区域范围比今官庄境域要大得多。官庄是“隶”平安里,并非“为”平安里。官庄隶属平安里始于明洪武十四年(1381)。清初沿明制;光绪二十四年(1898) “戊戌政变”后,改里为区,官庄隶平安区。可见,“清为平安里”的表述,是不准确的。

1916年,官庄属西路二区。1921年,为西路第十五区。1929年9月,成立官庄人民革命委员会,区乡级建置首次以“官庄”冠名。10月,官庄区苏维埃政府隶属上杭县苏维埃政府,直至1933年冬。其间,苏维埃政权与国民党政权并存。1936年初,改路为区,官庄隶第四区(区署设才溪),境域设回龙乡、官庄乡联保办事处。以上表明,从行政建置上说,至民国时期才有“官庄”。因此,“清末改为官庄”是没有依据的。

此外,“元顺宗二十年(1352)”,提法是错误的。元顺宗,名孛儿只斤·答剌麻八剌(1264—1292),是元世祖忽必烈太子真金之次子,元武宗、元仁宗之父。但元顺宗没有做过皇帝,忽必烈在位(1271—1294)时就因病去世。那么,“顺宗”这一庙号是怎么来的呢?原来,大德十一年九月十一日(1307年10月7日),答剌麻八剌的儿子海山即位,是为元武宗。元武宗追尊答剌麻八剌为皇帝,为其上庙号“顺宗”。虽有顺宗庙号,但因答剌麻八剌没有真正做过皇帝,所以没有元顺宗年号。因此,“元顺宗二十年”这一提法显然是错误的。至于其括注1352年,实际是元至正十二年,至正是元惠宗年号,至正元年为1341年。这位元惠宗是元朝末代皇帝,明太祖朱元璋因其“知顺天命,退避而去,特加其号曰顺帝”(《元史》卷四十七)。所以,1352年,不是所谓的“元顺宗二十年”,而是“元顺帝二十年”。一字之差,不可不慎。

如前所述,据康熙版《上杭县志》,明洪武十四年(1381),上杭改乡团并为十里。其中,平安里所属的乡村包括官庄、蓝屋、回龙等。这是志书记载的官庄地名。它表明,官庄地名可能出现在平安里设立之前,最迟也是在平安里设立之时。

古代,官府信息传递的主要形式为邮驿。官庄地理位置独特,又是水陆交通要道。据《临汀志·邮驿》,宋代,上杭县西北九十里曾设钟地铺。明洪武十年(1377),境域置蓝屋铺、回龙铺。成化十年(1474),官庄地名用于增置的铺递名——官庄铺。弘治二年(1489),改蓝屋铺为驿站,称蓝屋驿。蓝屋驿建有公馆,供传递军事情报的官员途中食宿,亦接待往来于汀州府、潮州府的官员,还建有专供官员使用的官用码头。

可见,即使官庄地名出现在1381年平安里设立之时,也早于蓝屋驿设立108年。所以,“因当时在蓝屋圩(驿)设有接待驿站,接纳来往官员膳宿,故名官庄”的说法,是不符合逻辑、站不住脚的。

由此可以断言,官庄并非由设立驿站接待官员而得名。

至于官庄地名的真正由来,限于资料,不敢妄言,还有待于有识之士研究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