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融四化 推进高校思政与法治文化并轨建设


钱雪梅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大力推进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的现代化。习近平法治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建党百年来提出的最全面、最系统、最科学的法治思想体系,是指导社会主义法治现代化的重要源泉,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主义法治的建设者与践行者,影响着社会主义法治现代化的发展进程。法治教育是思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融合思政教育的价值观教育模式,即有利于提升大学生内在素质体系,促进校园社会的和谐稳定,更能推动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文明欣荣,高校思政与法治文化“四融四化”并轨建设,有利于推进新时代人才培养、教育教学改革,加速国家法治建设的现代化。

一、习近平法治思想指导高校思政与法治文化的崇高意蕴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以习近平法治思想指导高校思政与法治文化建设,是高校师生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重要途径,符合教书育人的目标导向,即能推进大学生观念升华、思维培育,更能帮助大学生养成良好的守法、用法习惯,引导其为法治国家建设贡献正能量。

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孕育成长、科学内涵、价值体系、实践意义等内容具有鲜明的政治属性和阶级属性,有丰富的党性和人民性。以习近平法治思想指导高校思政与法治文化建设,首先,可以贯彻遵循法治教育服务于信仰教育的原则,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价值判断、价值选择,实现学理性与政治性的高度统一;其次,可以切实回应大学生法治热点关切,科学解答当前社会面临的法治问题、解答学生的思想困惑、澄清理论疑惑;再来,可以以法治知识为载体,传授法治理论前沿成果,有效解决当前大学生特别是非法学专业学生法治理论积累不足的痛点;最后,可以有效地传承弘扬、创新发展法治精神,即引导学生自觉成为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社会主义好公民,更调动学生成为学习法治理论的弄潮儿。

二、习近平法治思想指导高校思政与法治文化“四融四化”并轨建设的路径研究

习近平法治思想是我国法治建设、改革的重要纲领,是全面推进国家现代化的重要保障,其核心要义在于科学的解答新时代为何需要依法治国、如何实现全面依法治国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是一个论述深刻、体系完备、逻辑严密、内涵丰富、博大精深的法治思想理论体系。高校既是践行法治理论的主阵地,也是创新法治理论、提升法治建设的主战场,高校法治文化建设作为新时代高校思政建设的重要内容,必须持之以恒的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革新法治教育模式,切实丰富当代大学生的法治素养,提升大学生法治教育实效,全力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现代化。高校法治文化建设要以思政教育全员、全程、全方位的三全育人模式为策,以高校思政与法治文化“四融四化”并轨建设为器,力求把法治文化灌注在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的各环节,推动大学生形成良好的法治思维,并运用法治思维指导实践。

(一)融入思政体系,筑牢法治化

高校法治文化建设是思政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思政与法治文化建设皆是以育人为中心,高校思政建设的目的是通过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传播,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思想品德,而法治文化建设目的在于通过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传播,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法律品德,进而营造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风气。首先,将《习近平法治思想概论》以及《习近平法治思想学习纲要》作为思政课程的重要参考,尝试结合当下的法治热点,深入整合法治教学内容,丰富大学生的法治文化认知;其次,要配强师资力量,将学习习近平法治思想与马列课程结合起来,列出法治书面清单及学习机会,全面准确领会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精神实质;再来,引入人工智能教学体系,突破传统课堂教学模式,采用案例评析、情景教学、课堂辩论等授课方法,增强课堂活力,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最后,要结合大学生梯次培养要求,建立连续、递进、分类的法治文化类课程,密切联系学生专业实际,有针对、阶段性提升大学生的法治素养。

(二)融入校园氛围,实现公众化

高校作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要载体,具有丰富的法治知识储备。高校法治文化建设是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举措。法治文化建设融入高校校园文化氛围,既有利传承、转化中华民族悠久的礼法文化,也有利于借鉴西方启蒙运动以来的法治思想与精神,帮助大学生认知我国法治底蕴、牢固树立法治观念、谋划现代化法治的发展方向,为国家未来法治建设输送优质的有生力量。首先,高校要组织形式多样的法治文化活动,结合重要节日及教学节点,开展习近平法治思想讲座、模拟法庭、法律知识竞赛、法治电影展播、法律志愿服务等校园活动;其次,高校要开设法援中心,选派专业指导教师,设置“法律角”,鼓励学生研学习近平法治思想、分享法律案例;再来,建设VR法治文化基地,开辟习近平法治思想文化专区,利用VR 技术创建虚拟的法治教学场景,让学生在虚拟的情境中“身临其境”的获得更深刻的学习体验。最后,高校应完善《学生守则》,将意识形态管理纳入综合管理体系,完善规章体系,通过依法、依规管理,在校园营造良好的法治氛围。

(三)融入舆论阵地,提升智能化

高校舆论引导包括校园信息传递、师生讯息交互、价值倾向传播等多重因素。高校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决定着高校舆论必须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切实把握主流舆论的价值内涵和功能外延。首先,要开通法治教育微平台,开辟法治专区,设有习近平法治思想学习、法律案例解析、法治游戏等模块,搭建一站式法治文化建设集成平台新阵地;其次,依托学校官微、抖音等新媒体公众号,开辟习近平法治思想专栏,传播高校法治声音引导大学生树立健康的法治素养;再来,利用校园文化艺术节,举办习近平法治思想征文、法治文化主题书画展、法治精神宣讲等活动,实现鉴赏性与思想性、趣味性与知识性的有机结合,提升法治宣传的吸引力。最后,要加强校园网络信息监管,杜绝登录、观看非法网站,特别要及时屏蔽低俗、暴力信息,营造文明、健康、清新的校园网络环境。

(四)融入心理辅导,拓宽专业化

高校法治文化建设模式依附有效的心理引导。高校法治文化建设需要依附学生心理建设中的心理辅导、案例示范等正向激励模式,更要借助心理教育体系中的沙盘演练、素质拓展等侧向活动载体,指导学生树立顽强的心理素质,培养学生建立良好的法治品德,增强高校法治文化的感染力,促进高校法治文化建设。首先,要在习近平法治思想引领下,将法治教育与心理辅导相结合,通过法治的理念培育,引导学生理性看待问题,养成健康身心。其次,强化思政责任主体作用,专业教师、班主师、辅导员、心理咨询师等齐抓共管,形成闭环式、链条式的法治文化教育体系;再来,创新法治心理素质拓展活动,精心设置一系列新颖、有趣的法治情境,让学生在特定的环境中去思考、发现、醒悟,锻炼学生法治情景的面对能力;最后,要运用好心理咨询平台,有效了解和协调学生的法治需求,推动法治文化教育向纵深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要“努力使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在全社会蔚然成风”。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将法治文化建设纳入思政文化建设的工作轨道,不断营造良好的校园法治文化氛围,多方位、各层次、全过程地丰富大学生法律知识,利用舆论宣导,让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法治理念蔚然成风,将法治文化建设与咨询、危机干预等心理辅导工作深度融合,让法律信仰与主人翁意识根植当代大学生心理,推动思政教育工作规范化、科学化,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积蓄高质人才、优质主体,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法治建设进程。(作者系闽西职业技术学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