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红旗跃过汀江”的新视角:

红色意境与品牌纬度


傅柒生

“红旗跃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收拾金瓯一片,分田分地真忙。”历史的风云在毛泽东的笔尖下凝成如此的慷慨气魄,在新时代,依然值得细细品读和解构。

“红旗”的温度:重现壮阔的历史场景

“红旗”指的是红军,尤其指代1929年的红四军。红四军在毛泽东、朱德、陈毅率领下,1929年3月、5月两次由赣入闽,经过几个月的斗争,到1929年7月,以上杭古田,龙岩大池、小池等地为中心的闽西革命根据地基本形成,龙岩、永定、上杭、长汀、连城、武平等县相继建立了各级红色政权,党的组织得到了空前发展,中共党员在短短几个月内增加了3倍,发展到3000余人,占当时福建全省党员总数的五分之四。闽西约有80万群众分到了土地,推翻了封建剥削制度,实现了劳苦大众世世代代梦寐以求的理想。到1929年11月底,闽西已建立了4个县、50多个区、40多个乡苏维埃政权,工农武装也得到了迅速发展,到1929年9月,已发展到5000多枪支。闽西红色区域纵横300多里,呈现“战地黄花分外香”“寥廓江天万里霜”的大好景象。红四军二次入闽,不仅开辟创建了中国革命历史上最著名的革命根据地之一——闽西革命根据地,而且拓展形成了作为中国苏维埃运动的大本营和核心区域所在的中央苏区。毛泽东在三打龙岩后写作诗词中的“红旗跃过汀江”与1930年1月毛泽东率部转战江西时写的诗句“风展红旗如画”,显然有殊途同归之境、异曲同工之妙。

“跃过”的风度:抒怀豪迈的诗情画意

1929年5月中旬,两湖战场上的蒋桂战争告终后又爆发了粤桂战争,军阀混战之火在南粤大地燃起,毗邻粤东地区的闽西陈国辉等大小军阀为了争夺利益,入粤讨桂,闽西境内防务骤然空虚。天赐良机,中共闽西临时特委书记邓子恢把握机遇,适时向红四军进言再开到闽西来。毛泽东、朱德审时度势,率领在赣南分散活动了45天的红四军主力返回瑞金集结,随后第二次开进闽西,一路势如破竹,节节胜利——红四军第一次入闽,闽西优越的地理条件、良好的党和群众基础以及十分薄弱的国民党统治力量都给毛泽东留下深刻印象,他相信,闽西是革命的一块宝地——历史作了同样的印证结论,闽西革命斗争的迅速发展为红四军入闽创造了条件。而红四军二次入闽,则努力扩大了闽西革命斗争成果,为中央苏区的创建奠定了基础。毛泽东用“跃过”一词形象生动形容红四军如跳跃式的轻松姿态,反衬出9条小船18名船工摆渡4000名红军将士渡过汀江的艰辛历程,既描述了红军战士的矫健身影和迅捷步伐,更彰显了革命家攻坚克难的意气风发和一往无前的乐观态度,呈现了革命场景的动人画面。

“汀江”的宽度:标注特殊的地理坐标

汀江是客家人的母亲河,也是中国革命史的标志河。“红旗跃过汀江”不仅是濯田的荣耀,也不只是长汀的荣耀,而是中国革命历史的丰碑,成为汀江觅渡中国革命的一个转折点。在延安,朱德对前来采访的史沫特莱感叹道,“紧跟着出现了在长汀的意外战果,这是革命发展的转折点。红军并没有计划拿下长汀。”“红旗跃过汀江”更让红色区域扩大到汀江两岸的广阔地域,形成了中央革命根据地的核心区域。正如红四军初下井冈山后,转战赣南闽西时,红四军并不了解这些地域的情况,而赣南闽西的群众也没有真正了解红军。“红旗跃过汀江”,红军被人知晓,闽西载入史册,汀江矗立丰碑。

而今,“红旗跃过汀江”不仅印记历史荣光,而且映照时代回响。因此,我们要以“红旗跃过汀江”95周年为契机,切实保护利用好红军渡口相关遗址等历史文化遗产,深入研究、阐述好“红旗跃过汀江”的历史意义和文化内涵,通过文物主题游径、重渡跃过汀江等活动,开展“大思政”教育研学体验,创作拍摄如飘飘的红旗与静静的汀江相关文艺影视作品,加大新兴媒体现代传播,讲好红色故事,助力乡村振兴和苏区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