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绿叶,托起一方富民产业

——漳平市南洋镇南洋村水仙茶春茶采摘见闻


融媒体记者 黄俊 郭亦斌

“大家注意,头遍我们先采两叶一芽中开面的叶片,其余的等过几天再分两个批次采摘。”4月27日一早,漳平市南洋镇南洋村村民沈添星的茶园里,工人们正在沈添星的指挥下采摘春茶。沈添星的儿子沈达铭开着面包车在茶园和茶厂间来回奔波,第一时间把刚采下的茶叶送至茶厂晒青。

四月下旬的南洋村里,和沈添星父子俩一样忙碌的茶农随处可见。“95后”沈达铭既是广大茶农中的一员,也是村庄发展的带头人。2017年大学毕业后,他放弃在大城市创业、工作的机会,回到家乡和父亲一道发展水仙茶产业,创立四方君茶叶品牌,2021年当选为南洋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沈添星是远近闻名的制茶大师、龙岩市级漳平水仙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沈达铭从小就跟着父亲学习制茶,如今在漳平水仙斗茶赛、“闽茶杯”乌龙茶评审等赛事中都拿过一等奖,并获评漳平水仙茶制茶带头人。2023年,他还被福建农林大学乡村振兴学院聘为研究生校外导师,带了四个研究生“徒弟”。

“由于产量较低、手工制作等缘故,漳平水仙茶被不少人视为‘小众茶’。”沈达铭告诉记者,不同于其他能够机械化生产的茶类,天气的冷热干湿、茶园的海拔高低、土壤的肥瘦酸碱、日照的长短强弱、制茶师傅的身心状态,都会对漳平水仙茶的品质带来影响。也正是因为这种特性,沈达铭认定,这是水仙茶独有的魅力,“小众茶”也有“大市场”。

为做出优质水仙茶,父子俩不断总结创新茶园管理、制茶、销售等方面经验并毫无保留向其他茶农推广。在坚守传统制茶工艺的同时,他们还独创了高温曲线焙火工艺,既焙出了茶叶的滋味,又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其鲜爽度,还实现了去除冰箱化、实现常温储藏的功能。“水仙茶是手工茶,也是师傅茶,更是老实茶,在质量上不能有一点含糊,在价格上不能有一点欺瞒,这样才能做优做强。”沈达铭介绍,南洋村聚力打造“一村一品”,大力发展水仙茶特色主导产业,全村水仙茶种植面积1800亩。村里每年春、秋两季举办水仙茶品鉴交流会,有效提升茶农制茶、鉴茶水平。同时,成立村级科技特派员队伍,由村党支部将市级科技特派员、非遗传承人、制茶党员等专业人才整合成科技特派员工作队,在改良茶园管理、改善加工环境、改进制茶技艺等方面对茶农进行深入指导,并建立挂钩帮扶机制,1位科技特派员分别挂钩10—15户茶农。在销售上,由村党支部牵头搭建南洋村电商综合服务平台,引进企业入驻平台,由企业将水仙茶进行包装、上架、展示、推广,进一步拉动了销售。

作为村主干,沈达铭积极整合周边制茶农户资源,通过生产加工技术及销售等方面帮扶,实现共同发展。在沈达铭的带动下,镇上年龄相仿的茶农组建了亦师亦友的青年制茶师团队,在继承传统制作技艺的同时,不断创新品牌标准化运营的举措。党员干部、制茶能手共同发力,南洋村漳平水仙茶产业发展不断取得新成效:2021年,全村村财收入11.6万元,茶叶产业年总产值9010万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万元,到2023年底,实现全村村财收入18万元,茶叶产业年总产值10064万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万元。

夜幕降临,劳累了一天的茶农们仍在忙着摇青、焙茶。在这个家家户户都闻得到茶叶清香的村庄里,一片片碧绿的茶叶经过晒青、晾青、摇青、杀青、揉捻、造型、烘焙等流程,成为闻名遐迩的漳平水仙茶销往全国各地,鼓起了茶农们的“钱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