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市持续引导广大在岩台胞积极参与乡村治理,加快培育两岸乡村治理共建融合模式,演绎了一首首“大爱龙岩”的两岸“协奏曲”——

汇聚海峡两岸深情 共谱乡村治理新篇


台胞谢东庆与父亲在永福镇妈祖文化节为村民免费提供平安面。

台胞吴曜任(右一)参加司法调解员培训

台胞李志鸿(后排中)参加捐资助学仪式

通讯员 黄荣 文/图

1日,在漳平市永福溪秋苑段,台胞河长吴曜任在日常巡河过程中,发现河上散落了些许白色垃圾,随即拿出手机拍照反馈至台胞河长微信群。不一会儿,永福镇河长办便组织河道专管员来到现场打捞、清理,河道重新恢复干净整洁。

吴曜任是我市聘请的12名台胞河长之一,他们按照“一人挂钩一段河流”的模式,履行巡河护河、河道保护宣教等职责,引导群众自觉爱水、护水,助力提升全市河湖长制工作实效,是台胞参与我市乡村治理的一个缩影。

去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支持福建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的意见》正式发布。《意见》提出“支持台胞参与福建生态环保、乡村振兴、社会公益等各项事业发展。支持台胞深度参与福建当地社区建设、基层治理等实践活动。”

为推动《意见》落地见效,我市持续引导广大在岩台胞积极参与乡村治理,加快培育两岸乡村治理共建融合模式,充分发挥“台智”促自治、融合“台治”促德治、集中“台力”促法治,演绎了一首首“大爱龙岩”的两岸“协奏曲”。

发挥“台智”促自治

2024年年初,漳平市政协委员、“80后”台农陈耘嘉在漳平市“两会”期间提交了一份《关于加快排坑旅游公路路灯建设的建议》,被采纳并交办给有关单位受理。

“希望有更多的年轻人回到家乡,和我们一起振兴乡村。”祖籍漳平官田的陈耘嘉说道。2015年,陈耘嘉遵循祖辈的希冀,来到家乡经营岳山茶业。在岩期间,他始终不忘祖辈教导,饱含对故土的深情,积极参与乡村自治,不仅向当地中小学校的优秀学生颁发“陈岳山奖学金”,鼓励他们勤奋学习、追逐梦想,还敢于创新种茶制茶的传统生产模式,将台湾的管理理念、祖父的书法、父亲种的茶和自身精通的茶道艺术融入开创的“岳山嘉茗”品牌中,“茶旅融合”的多元发展思路为推动共同富裕提供了示范样板。2023年,陈耘嘉获得了“福建青年五四奖章”的荣誉。

在漳平市永福镇,“80后”台胞陈濂丰不仅仅是当地一家高山茶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更身兼着台胞河长、台胞林长、乡村振兴顾问、龙岩市级科技特派员等多重身份,用心用情投入到建设美丽永福之中。他多年来坚持在永福镇西山村、后盂村等植树点积极参加义务植树活动,主动融入当地生活圈,耐心回答茶农的技术问题和村民的经营咨询,大家都把他当作自家人,谁家有喜事都会请他。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描绘着“台湾是我的出生成长地,永福则是我筑梦的地方,是我的第二故乡”的美好愿景。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台农台胞扎根海峡西岸,把自己作为“新龙岩人”,关心支持着当地的各项事业发展。他们利用自身的资源禀赋、先进的管理理念以及扎根基层安居乐业的潜在优势,不仅在产业发展方面助力乡村振兴,而且成为了推动当地乡村治理的参谋顾问,充分凸显了共建共享共赢的乡村治理“自治”理念。

融合“台治”促德治

“‘鼎’古为立国执政之重器,而今的‘鼎’已成为诚信、尊贵、昌盛的标志。”在漳平经营鸿鼎农场的台农李志鸿已经来大陆打拼了20年,事业有成、获评2023年“福建省劳动模范”的他不仅热心参与公益事业,积极发动园区台商台胞出钱出力,为永福中心学校、李庄小学、毓秀小学等学校捐资助学,而且以自己的创业历程教诲引导孩子们要从小培养优良传统美德、养成热爱劳动的好习惯。

文明一脉相承、绵延不断。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是两岸同胞心灵的根脉和归属,也是两岸同胞共同的宝贵财富和精神纽带。近年来,我市台胞在推动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中勇当示范,有4户台胞家庭获评全国、省、市三级的“最美家庭”,他们用自己的一言一行感染着家人、朋友和身边的村民。被评为2022年度“三农人物”的谢东庆,与其爱人夏翠菊30余年相濡以沫、互相扶持,是大家眼中台品樱花茶园的“樱花伉俪”。“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和妻柔。”这句话他常常念兹在兹、笃行不怠,是他重亲情、行孝道的真实缩影。台胞们知德明德、守德行德的故事回荡在这片饱含两岸深情的老区土地上,让乡村治理“德治”铭牌更加闪亮。

集中“台力”促法治

“真的太感谢你们了,下那么大雨,还亲自上门给我们调解纠纷,现在赔偿款拿到手了,我可以安心养伤了。”漳平市台创园的一名“采茶女”由衷感谢道,这是“90后”“台二代”吴曜任在2023年积极参与调解的又一个成功案例。他熟悉两岸之间的文化差异,多年来参与涉台纠纷诉前化解23件,充分发挥了融法于情“软化剂”的作用。

良法善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不仅带动营造团结、奋进、开拓、活跃的良好创业发展氛围,而且是吸引台胞来岩创新创业的“软优势”。我市探索打造血缘融合、文缘融合、法缘融合的“台胞枫桥”调解品牌,取得了良好成效。截至目前,我市共有台胞人民陪审员10名、台胞人民调解员15名、台胞人民监督员2人、台企司法联络员17人、涉台检察联络员13名,这一个个鲜活的数字和温暖的故事背后,构筑了一道坚强有力的乡村治理“法治”防线。

接下来,我市将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的意见》和省《实施意见》为抓手,用心用情调动台胞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让“两岸一家亲、融合发展美”的畅想更加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