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向往一座城
瑞金红井
■ 杨晓松
这是第二次来到瑞金,和家人一起。距第一次,已过八年。
八年,足以改变一个人的容颜,也可以改变一座城市。车辆从高速路出口驶出,田野里金灿灿的油菜花,公路上红艳艳的灯笼,鳞次栉比的高楼,宽阔笔直的马路,无不感受着瑞金这座城市的美好和变化。
两个孩子欢跃着,叽叽喳喳问不停。而老父亲的眼睛,如被磁石吸引一般望着窗外飞逝而过的田野、建筑。父亲是热爱历史的,也知道些历史。现在,父亲脑海里的历史,要与这片熟悉又陌生的红色热土相遇,平静的外表下,内心的波澜已是起伏不止了。
跟随着讲解员迈动脚步,我们在旧址群里流连。
在一栋青砖黛瓦、红门紫柱的建筑前,我们驻足下来。大门门楣悬一块大匾,上面写着“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这,就是“一苏大”旧址,原是一座谢氏宗祠。跨进大门,一眼望见主席台。主席台上方悬挂着的“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横幅,张贴着的马克思、列宁画像,画像中间挂着镰刀锤头的旗帜,还有四周插的三角彩旗,柱子上张贴的标语,无不让我们感受到当年的荣耀和庄严。正是在这份荣耀和庄严的见证下,来自闽西、湘赣、琼崖、中央苏区等苏区的苏维埃代表及红军部队、全国总工会、全国海员总工会的代表,齐聚这里,举行了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毛泽东同志第一次当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主席,并通过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土地法》等决议案。自此,瑞金,光芒万丈,辉映未来。
再望望两厢用木板隔开的中央部委的办公场所,那是“一苏大”会议结束之后,苏维埃中央政府继续租用谢氏宗祠,将其隔为若干间,作为各中央部委的办公场所。这些办公场所,兼顾了办公和休息的功能,却面积都小,最小的一间,仅能容下一两人。但就是这简陋的办公场所,已初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的雏形,在国家发展进程中,释放着巨大能量。
一个红军烈士纪念碑、两层的红军检阅台、三角形顶部的公略亭、四方形的博生堡、五边形的红军烈士纪念亭等遗迹,屹立在绿树环绕之中,聆听着讲解员娓娓讲述。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宣告成立后,红军广场举行了红军成立以来的第一次阅兵仪式。遥想当年“开国大典”盛景,耳畔似乎传来了当年红军队伍激越响亮的口号声,游行群众的锣鼓欢呼声......他们从红军广场镶嵌的“踏着先烈血迹前进”起步,踏出血路,最终描绘出共和国的宏伟蓝图,开拓出共和国的光明大道。
我们忙急了的眼睛,来不及细看每一处遗址,耳畔又传来孩子清脆的诵读声:“瑞金城外有个村子叫沙洲坝,毛主席在江西领导革命的时候,在那儿住过。村子里没有水井,乡亲们吃水要到很远的地方去挑......”而眼前的,不就是孩子们所学课文《吃水不忘挖井人》中所说的那口“红井”吗?
圆圆的水井,齐膝的井沿,清甜的井水,热闹的人群,让人想起“红井”往事。1934年春天,毛主席来到沙洲坝。当年的沙洲坝流传着民谣: “沙洲坝,沙洲坝,无水洗手帕,三天无雨地开岔,天一下雨土搬家”。当地干旱缺水,老百姓只得喝污浊不堪的池塘水。毛主席关心群众生活,发动挖井。他亲自踏勘,带头挖井,从此,沙洲坝的老百姓喝上了甘甜的井水。老百姓为了感谢毛主席,在井前立碑题刻“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只有心中时刻装着老百姓的人,老百姓才会真心拥戴他。
从瑞金打道回府,已是夜幕降临,华灯璀璨。我突然明白,为什么我们愿意一次又一次来到瑞金。因为这里是著名的红色故都、共和国摇篮;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诞生地;是中央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出发地之一......这里蕴含着的无限丰富生动的历史,昭示了一个百年大党的拳拳之心,才让瑞金成为了人们向往的一座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