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胜利的起点
■ 戴春兰
三月,细雨朦胧,黛山环抱,山鸟啁啾,四周的青松翠柏更显苍翠。眼前近一人高的基座上,立着两个金光闪闪的塑像:右为毛泽东,中分头,身着中山装,似要摆手向前迈步,面容清癯,目光坚毅;左为朱德,着军装挺立,腰佩手枪,右手搭在枪套上,抿着嘴表情严肃地眺望远方。塑像后面是屏风样的岩石群雕像:有百姓手握红缨枪、肩扛弹药箱上前线,有战士们冲锋陷阵英勇作战,还有战士和百姓交谈宣传,各具情态,栩栩如生。
“胜利的起点!”我默念着基座上五个龙飞凤舞的大字,环顾红旗招展的“红军园”,长汀四都——这块曾经浸透英雄鲜血的土地霎时有了异乎寻常的重量!
1929年初春夜里,更深露重,莽莽苍苍的大山里迎来一队队衣衫褴褛的红军战士。满脸疲惫却依然步履坚定的他们,怀揣着播撒革命火种的梦想和有些忐忑的心情,走进这个位于闽赣两省交界处的小山村。万没想到,这里早已埋藏下星星之火,只待冲锋号一响,立马熊熊燃烧,成长为红军入闽第一站和福建苏区后勤保障重要基地。
短短五年之后,这支疲惫不堪又坚强如铁的队伍踏着泥泞开始远征,直到登上中国的绚丽舞台,骄傲地让全世界为它聚焦......
3月11日,为了打破国民党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重兵“会剿”,毛泽东、朱德率红四军主力从江西瑞金挥师入闽,从楼子坝到达四都镇。3月13日,红四军在四都渔溪击溃国民党郭凤鸣部卢新铭补充团。毛泽东、朱德听取了中共长汀县委书记段奋夫对长汀敌情的汇报后,决定进攻长岭寨,解放长汀城。3月14日凌晨,红四军兵分3路向长岭寨发起总攻,战斗仅进行3小时,便一举消灭郭凤鸣旅2000多人,缴获步枪500多支、迫击炮3门、机枪数挺,取得红军下井冈山以来最大的胜利,红军浩浩荡荡开进长汀城。
“红旗越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收拾金瓯一片,分田分地真忙。”红四军首次入闽,动摇了国民党在闽西的反动统治,促进了闽西革命的发展,开创了赣南、闽西革命根据地的新天地。红军在这里迅速休养生息、发展壮大,革命战争从胜利走向胜利。长汀也成为福建苏区的政治、军事中心和中央苏区的经济中心,被誉为“红色小上海”。正如朱德后来所说:“长汀,果然是中国革命的重要转折点!”然而藏于大山深处的四都为中国革命所做的贡献,却鲜有人知。开国将军、红军医学博学涂通今曾发自肺腑地盛赞:“长汀的革命离不开四都,长汀的革命史有一半在四都”“是英雄的四都、奉献的四都”。
中央苏区福建省苏建立前后,福建军区后方总医院、兵工厂、卫生材料厂、熬盐场、中华苏维埃国家银行福建省分行熔银厂和闽西工农银行等都设在这里。犹如飞鸟投林、池鱼入渊,四都成为中央军区苏区大后方,四都人民踊跃参军参战,努力生产支前,为革命战争和苏区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
红军长征后,汀瑞游击队正式组编,活跃在以四都归龙山为主要区域的闽赣边境上,坚持了三年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四都也成为南方八省15块游击区之一。1938年春,汀瑞游击队改编成新四军二支队北上抗日,留在汀西的党组织和革命武装坚持革命斗争,直到全国解放。
毛泽覃、阮山、唐义贞等6000多名红军游击队员浴血四都,壮烈牺牲。四都有1000多人参加红军,在册烈士488名,更多的成为无名烈士。他们拼尽全力在浸满鲜血的土地上纵横奔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直到朝着前进的方向倒下!
顷之雨霁,碧空如洗,洁白的梨花粉嫩的桃花娇艳欲滴。我带着水洗无尘的心情漫步,从楼子坝到红都村,从红军桥到唐义贞烈士事迹陈列室,一处处修旧如旧的革命旧址,串连起壮烈而鲜活的红色记忆,把英雄四都简洁明快地介绍给你。
但我被浓郁的兰花香吸引到青山深处,看到四都在新征程胜利起跑的身影。
四都地处汀江源,群山起伏绵延,生态环境优美。血脉里融刻着红色基因的乡邻们利用大片林地耕地,发展林下经济,开展乡村旅游,目前,全镇有油茶、兰花、灵芝等林下经济作物1.8万亩,林下养蜂3000余箱,河田鸡年均出笼140万羽,在小康之路上高歌猛进,成为省林下经济示范镇。
这一边,排闼而来的都是韭菜模样的兰花,素净纤细的叶衬得花朵明艳照人,白如凝脂,黄比帝袍。那一厢,颀长秀丽的竹棵下,时不时闪现肥厚舒展的灵芝,幽幽泛着蓝光,独得天地之灵气。另一头,“三黄三叉”的河田鸡“咯咯嗒嗒”地在山间自由觅食嬉闹。山下,大片烤烟、槟榔芋,恰如行行排排“青绿腰”的绝色女子,在山野间巧笑倩兮。柏油路上,小车摩托车流水似的突突来回穿梭,满载春的讯息奔赴远方,也昭示这个村庄沉甸甸的付出与收获。
汀江宁静缥碧,大地草木葳蕤,我们在“胜利的起点”塑像前深深鞠躬,向如此英雄又意气风发的四都传达出永恒的怀恋与敬意——曾在战乱中韧性绽放,曾在贫困中难掩暗香,更在改革浪潮中续写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