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毛岭感怀


桥子

支部组织教育实践活动,我们来到松毛岭。这个在武夷山脉中看似普普通通的一座山,却拥有一段极不平凡的历史。它的每一寸土地都浸染了革命先烈的鲜血,每一棵树木都见证红军将士当年战火纷飞的峥嵘岁月。走进松毛岭,眼前是连绵不绝的山峦,松涛阵阵,生机勃勃,仿佛有无数匹绿色的战马在这里驰骋。我们用双脚丈量着松毛岭的辽阔,用满腔赤诚感受它的革命情怀。

松毛岭位于长汀县东南,是长汀与连城两县交界的高山,海拔955米,南北绵延80多华里,东西宽30多华里,山峰险峻,森林茂密,因为此地生长了很多松树,故名“松毛岭”。东可往龙岩、上杭、连城,西可出长汀、瑞金。其险要的地形,咽喉般的孔道,系兵家必争之地。

1934年秋,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进入最艰难的时期,国民党50万军队采取“筑堡推进、步步为营”的战略,向中央苏区四面合围,连城、长汀两个中央苏区县交界的松毛岭成为中央苏区东线的最后屏障。

我们驱车来到七岭高地,一眼望去,这里峰峦叠嶂,地势险峻,气象万千,云雾茫茫,蔚为壮观。闭上眼睛,呼吸着清新的空气,静静地去体会,耳边仿佛听到了杀声震天的历史回音,看到了当年山间弥漫的硝烟:1934年9月,红九军团、红二十四师和数以万计的长汀赤卫队员,在松毛岭与国民党东路军6个师的兵力展开了7天7夜的殊死血战。

我们来到松毛岭战役纪念碑和纪念广场。路两侧是参加松毛岭战役的红军各建制单位的红旗模型。松毛岭战役纪念碑碑体高19.34米,寓意松毛岭战役发生的时间,碑体正反两面题刻由中央军委原副主席、国防部原部长迟浩田上将题写的“中央苏区松毛岭战役纪念碑”,侧面则是中央军委原副主席张万年上将题写的“军魂”两个大字。碑座正面是解放军原副总参谋长李景上将题写的“松毛岭战役烈士永垂不朽”,其他三面刻有“温坊战斗”“血战松毛岭”“十送红军”的大型石雕,庄严肃穆。

与纪念碑遥遥相望的一个山坡有一座无名烈士墓,正中间立一块大型无字石头碑,周边由鹅卵石铺盖。这里是当地百姓自发组织的“无祀会”,上山收敛的三千多具无名烈士遗骸的集中安葬地。我们站在无名烈士墓前,听讲解员小李深情诉说当年的激烈与悲壮:“红军战士7天7夜浴血奋战,一万多红军战士用自己年轻鲜活的生命为主力红军战略大转移赢得了宝贵的时间。他们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抗衡敌人的飞机重炮,保住了红军主力,挽救了革命事业”。如泣如诉的深情解说,叩击着我们的心灵,眼角渐渐湿润。大家向无名烈士墓深深地三鞠躬!

我们前往郭公寨前线指挥部旧址,在陡峭的山坳里,在蜿蜒曲折的小路旁,可见当年红军挖的战壕和工事。在指挥部的木墙上,我们看到了密集的弹洞,从中我们可以想象当年战斗的惨烈。

松毛岭保卫战是红军长征前夕的最后一战,为中央红军实施战略转移赢得宝贵的集结和转移时间,是一次承前启后的战役,是中国革命从此走向胜利具有转折意义的一次伟大战役。

我们下山后回头远望,绿色的山林,给我一种无端莫名的感触。尽管时代的风风雨雨已经湮没了当年的战火硝烟,但无垠岁月里那些壮烈伟大的故事永远砥砺人心。我们不能忘记在松毛岭保卫战中英勇捐躯的烈士们!我们要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踔厉奋发,砥砺前行,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