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姑的当年


刘春英

今年国庆,快90岁的姑姑在她儿子的陪同下回武平游玩。姑姑由衷地赞叹着武平交通的变化,讲述她当年经常从武东走路出来给一中读书的弟弟送米,过程中认识了在武平民警队工作的姑丈。没想到姑姑聊起她的青春故事,连结婚纪念日都记得清清楚楚,在激情燃烧的岁月里爱情总是最美的,也是最深刻的。

下午,我请姑姑他们到中山玩。姑姑说:“我十七八岁时第一次到中山,那时候开辟民主的公路,每天天蒙蒙亮就出发,天黑回公社,晚上住在中山公社楼板。现在想一想那时候大家也很厉害了,没有推土车和挖掘机,全都用人工,大石头、大树、黄土都是靠人搬运,大家也不怕苦不怕累,齐心协力搬运完一个大石头都很开心,一段路的开辟让大家都很有成就感。”此时,我才知道中山到民主的公路是姑姑和那时代的青年开辟的,这里留下了他们艰辛的汗水和美丽的芳华故事。姑姑说还去过六甲大炼钢铁,开辟六甲到“陈普”的公路。

我带他们参观了之前的合成氨厂也是现在的百家大院,大家都很认真地品味百家大院的厚重文化和各种精雕细刻的工艺,赞叹不已!表弟说:“太有意义了,现在才知道中山原来是那么有文化底蕴的一个镇,太值得看了。”

姑姑的大女婿也是公路施工队的一员。从永定到上杭、上杭到武平......开山钻洞、扩路补桥,都留下了他的身影。和姑姑那年代不同的是已不再需要人工开采,他20世纪70年代高中毕业后就学了开车,自此每天车轮滚滚,拓山开路。和他一样的劳动者,黑白奋战,每一段路不知流下他们多少的汗水,人们开车飞奔在平坦的大道上时,一定不会忘记那些公路建设者。

从公路到现在的高速、高铁,科技的不断发展提高了人们的生产力,交通设备、设施、服务与各种信息系统融合,提升了运输效率,优化了交通流动,缩短了城乡之间的距离,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对人们生活和工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