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论析
——以闽西文化为例
■ 黄宝连 郑献兴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这是我们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得出的规律性的认识,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形式。
闽西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地方例证,从根本意义而言,每一个地方文化根基的筑牢、每一种地方文化的创造创新,都是中华整体文化内在构成的一份子,都会推动中华文化的建构。闽西文化之所以能在闽西山水田野之间不断发展壮大,源于闽西人民能够不断从马克思主义、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和力量,转化为坚定、先进的政治信仰,在革命战争年代能始终红心向党,开拓创新、勇争一流,书写闽西地区的英雄革命历史,积累宝贵的精神财富;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年代继续发扬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开拓精神,走上脱贫致富的道路。在新时代,要提振干事创业精气神,要大力弘扬闽西文化,必须对老区红土地上的历史和文化进行再发掘、再呈现、再思考:
(一)坚定闽西“红色文化”自信,强化红土地历史传播意识,建立“红色文化”心理坐标
闽西(龙岩)是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原中央苏区核心区域。1928年3月4日,后田暴动的枪声,揭开了闽西土地革命斗争的序幕。1929年12月通过的古田会议决议案,不仅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建党建军纲领,也是最早提出的党和军队的文化工作纲领。我们现在提倡继承弘扬的古田会议宝贵精神、才溪乡调查优良传统、苏区精神,都是诞生于中央苏区红土地文化的土壤。
(二)坚持人民立场,呼唤兼具时代色彩与“闽西风味”的作品,确立精品意识
习近平总书记旗帜鲜明地指出人民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闽西红色历史是由人民群众所创造的,闽西文学语言要创新语言和语法体系,主动体现人民性、地域性与时代性,尝试从风土人情、社会建设、当代闽西人物楷模、新鲜经验等角度为广大人民进行文学书写,拉近传统文化与现代人民的距离。近年来《闽西红色记忆》《古田军号》《绝密使命》《土楼探秘》等这类富含闽西本土特色、民族特性与历史底蕴的文艺原创作品赢得了广泛赞誉,让我们看到有无尽的闽西故事可以在当下继续讲述。
(三)对接高校等智库,以双创优秀案例,打造沉浸式文旅传播平台
高校的发展与地方文化一脉相承。高校是推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要阵地,始终坚守文化传承创新的文化自信,既是高校的重要职能,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内容和实践抓手。闽西文化的继承与创新要以本地高校作为重要阵地与科研后盾,找准高校立德树人与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定位,精准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规律,提出搭建文创平台的精准对策,加快文化研究、发展项目立项。
(作者分别为闽西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宣传部副部长、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