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谱写“两个结合”的龙岩实践新篇章
■ 杨玉凤
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为谱写“两个结合”的龙岩实践新篇章指明了前进方向。当前,我们要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以文化人、以文活物、以文新世,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谱写“两个结合”的龙岩实践新篇章。
一、龙岩文化变迁的历史逻辑与现代指向
1.从民本思想到以人民为中心:风云变幻中把稳执政新航向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民本思想是儒家政治文化的核心,儒家以民本思想作为基本政治理念,历史上有识的政治家更是从历史的变幻更替中得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规律性认识,中国共产党汲取“重民”思想精华,强调尊重人民主体地位,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依靠人民实现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
2.从“自强不息”到团结奋斗:赓续血脉中提供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大动力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源自中国古代经典《周易》。客家先民的迁徙史就是一部艰苦奋斗和自强不息的奋斗史,自强不息的中国精神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不间断的动力来源,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魂。在中国共产党由小到大、由弱变强的实践中,它转化为“坚定信念、求真务实、一心为民、清正廉洁、艰苦奋斗、争创一流、无私奉献”的苏区精神,是保证我们继续胜利前行的传家法宝。
3.从“亲仁善邻”到基层治理:逻辑自洽中呈现中国之治的内在规律
“讲信修睦”“亲仁善邻”“协和万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基因,也是客家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客家的家风家训文化、长汀南山的“严婆文化”、武平万安的“剥皮公爹”民俗文化等,都对这一文化内涵从不同侧面进行反映。客家文化倡导社会敬贤达,家庭尊孝道,个人重修身,倡导“亲仁善邻”,这是中国礼序社会形成的重要保障。
二、担负新文化使命的实践路径
在历史新时期,我们要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服务发展的重要作用,同时在交流互鉴中激活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实现文化的守正创新。广大社会科学和文化工作者充分发挥自己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一方面,努力吸收、消化、阐释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作出贡献;另一方面,找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生活的契合点,筑牢我们的文化自信。
1.以文化人:让文化浸润人心。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的基础上,更好地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大力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提升全民人文素养,以文化“软实力”锻造出发展“硬功夫”,在潜移默化中助推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有序推进。
2.以文活物:让历史赋能生活。充分挖掘历史文化的当代价值,探索传统文化的现代表达方式,以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雅俗共赏的方式实现文化对生活的滋养赋能。在文旅融合中,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打好五张牌,唱响“古田红色游、永定土楼游、长汀古城游、丹霞温泉游、休闲生态游”五大文旅品牌。
3.以文新世:让文化革新社会。在闽西大地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建文明城市,振兴乡村文化,在全社会唱响主旋律、弘扬正能量,使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风气焕然一新。
(作者系龙岩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