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时代的呼声
——记百年《岩声》
■ 江和基 郭鹰
1923年9月:《岩声》破土而出
一百年前的今天,曙光刚刚照亮中国,地处东南一隅的闽西,虽然与革命风暴中心远隔千山万水,但有一颗种子已在这片土地破土而出,他就是《岩声》。
在灯火闪烁的桐冈书院,在一群充满激情的闽西青年手中,《岩声》很快成为闽西的舆论与文化中心。他改造旧社会,立足新社会,不仅是旧军阀残暴统治下闽西第一个宣传马列主义的刊物,还开创了闽西文化的高峰,小说、诗歌、散文、连环画、民俗等都在《岩声》绽放光彩。邓子恢、陈明、曹菊如等闽西青年才俊们在《岩声》这个舞台尽情挥洒才华,并从这里出发,走向更为广阔的革命世界。
在《岩声》的熏陶影响下,还有两位代表,一生都坚持在文化战线上,那就是马宁和黄薇。马宁参加过左联,远赴过南洋,创作了大量文学作品,解放后担任福建省文联副主席。黄薇是第一位奔赴抗日前线和延安采访并接受毛主席接见的华侨女记者。不少爱国华侨都说:“当年就是读了黄薇的文章回国参战的。”马宁与黄薇秉承《岩声》精神,用一支犀利勇敢的笔,在更广阔的天地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岩声》顽强战斗了整整三年,共出版43期,在12个省30多个县市发行,国外远销至新加坡、日里等7处,总发行量达 700多份。为闽西革命奠定重要的思想基础,做好充分的斗争准备。1926年11月,《岩声》被迫停刊,但《岩声》种下的思想启蒙的种子,深深烙在龙岩人心中。
1998年:《龙》的传承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由闽西著名作家张惟创办的《闽西文丛》,是闽西唯一一个文学刊物。这里汇聚了大批文学爱好者和下乡知青,包括张胜友、方彦富、谢小健、谢春池等,他们后来在文学界都颇有建树。《闽西文丛》出过三四十期,成为宣传挖掘闽西文化,汇聚文化力量的平台。
继《闽西文丛》之后,《龙》应运而生,为凝聚乡情和人心,传承弘扬龙岩文化作出卓越贡献。
1998年10月3日,第一届世界龙岩同乡恳亲联谊大会在龙岩体育馆隆重举行。会议期间,张惟、郭启熹、郭义山等人倡议,决定成立龙岩文化研究会,并办一个刊物,叫《龙》。因为龙岩是全国唯一一个以龙命名的地级市。这次恳亲会的会刊就叫《龙》,会刊刊载有林海云的贺信,黄薇的诗作,张惟还做了《龙岩人和龙的来龙去脉》长篇演讲。
2001年,经过三年的筹备,《龙》杂志作为不定期刊物终于出版发行了。在经费和人员极其困难的情况下,在龙岩文化研究会会长张惟的带领下,一直坚持到2014年,共出版23期。张惟去世后,在第二任会长郭启熹主编下又坚持3年,出版3期,合计26期。
《龙》是这一代文化人的情怀,他成为推介龙岩风采的窗口,架起团结和沟通海内外龙岩乡亲的桥梁。王源兴、陈灼瑞、倪子仲等著名侨领的事迹都在《龙》杂志上得到宣传,他们也对《龙》倾注了很多热情和支持。
2017年:《岩声》继往开来
正是由于《龙》十八年的不懈努力与坚持,为传播龙岩地方文化作出历史性贡献,得到福建省新闻出版广电局的肯定和支持,于2017年获得宝贵的CN-35(Q)刊号,这意味着坚持了十八年的《龙》杂志终于成为正式刊物了,这是龙岩文化的一大喜事,是龙岩文化学者孜孜以求、努力坚守的最好回报。
由于《龙》与北京一家正式刊物重名,要求更名。经多方探讨,大家一致认为,恢复九十多年前《岩声》的名字,是对闽西革命精神和革命先辈最好的传承与纪念,更是传递时代呼声的最好平台。
新《岩声》创刊之后,在新罗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在龙岩文化研究会会长江和基的率领下,团结一批老中青文化学者,讲好龙岩故事,传播龙岩声音,不断提升闽西文化的影响力,为推进新龙岩建设服务,这是新《岩声》奋斗不止、追求不息的使命与担当。
改版后的《岩声》,大16开,80码,以季刊形式正式出版发行。自2017年创刊以来,已出刊24期,每期发行3000册。同时在华人头条的阅读量高达1200万,极大拓展在海外的影响。2022年,《岩声》受福建省出版物监测与研究中心表扬,作为亮点向全省推介。
时光流转,光阴似箭,距离1998年第一届世界龙岩恳亲大会召开已过去25年。今年年底,第九届恳亲会将在龙岩祖地如期召开,除《龙岩(新罗)华侨史》《龙岩(新罗)宗祠大观》等书籍外,《岩声》专门编辑两期“世界龙岩恳亲联谊会专辑”,将作为大会的文化献礼。
从战火纷飞的峥嵘岁月走来,百年《岩声》蕴含深厚的红色文化,发出革命呼声;在岁月静好的和平年代,百年《岩声》厚植深邃的历史文化,发出联谊的呼声;进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代,百年《岩声》自觉承担文化使命,发出新时代新呼声。凝聚人心,广交朋友,把龙岩的昨天和今天分享给世人,这就是百年《岩声》办刊宗旨所在。
(江和基系龙岩文化研究会会长、现《岩声》刊物主编,郭鹰系现《岩声》刊物副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