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平新街有座穀毅堂


■ 邓朝平 文/图

漳平老城有不少古建筑。东门有太常陈氏“大夫家庙”;城北堀子尾有朱氏“太史第”;城西大坪头有感化里“陈氏宗祠”;城南洪厝坪有蓝田陈氏宗祠“穀毅堂”;城西有个“三牧第”;北门堀子尾还有蓝田陈氏“登科第”;中水门有太常陈氏祖屋“承德堂”;北门有开漳圣王派陈氏“霞凤堂”;西门割丘田有郑厝“乔荫堂”等。另外还有4座“进士第”以及陈性初、郑超麟、陈祖康、陈善述、黄冠文等名人故居。

这里说的是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穀毅堂”。

“榖毅堂”坐落于漳平市八一路华龙步行街内,坐标轴系今华龙财富广场15号楼、16号楼之间,与华裕商贸城毗邻。

“榖毅堂”始建于清乾隆年间(1736~1795),后经多次修缮。今陈氏后人采用不落架揭瓦修缮,并对后期改建的部位进行恢复。修补残损构件,补配缺失的构件,恢复其原貌,尽可能保存与延续其历史风貌。目前修葺一新的“榖毅堂”是新步行街硕果仅存的清朝中期和民国时期的原风物。

让时光里的古建老宅“活”起来。该建筑坐东朝西,土木结构,三合土地面,庭院布局,为一进院落。中轴线上由西至东依次为:外坪、门楼、天井、正厅,正厅为抬梁式木构架,饰彩绘,悬山顶。天井两侧为南北通道。门楼为五开间,斗拱重叠,雕饰精细,门楼前立一对抱鼓石。院内立有五座依原样复制的石旗杆,立旗杆是取得科举功名的象征。

在陈氏家族后裔们的眼中,“榖毅堂”虽为老宅,不仅具有文物价值,更是良好家风家训的传承地。“榖毅堂”之陈氏族人成立了“晖德荣梅教育慈善基金会”。基金会成立以来,持之以恒襄助漳平市教育事业,功德无量。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榖毅堂”后裔陈柱芳参加光绪戊戌科殿试,得进士三甲118名(漳平科举制度中最后一个进士)。同年五月,以主事分部学习。是印记在族谱。“榖毅堂”坚持奖教的善举,弦歌不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