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流萦绕吟古镇
■ 陈志强
员当溪、石坑溪,不论时间流逝,双溪依旧萦绕流淌一路前行;
宁洋县、双洋镇,不管历史变迁,白塔静静守护古镇平安祥和。
俯瞰双洋古镇,它就像一幅美丽山水画,溪流蜿蜒似飘带,山峰似笔尖,还有那星星点点的廊桥、文庙、关岳庙……
笔者曾多次到这片茶乡土地,初来时想知道这里缘何都冠以“洋”字。这次采风,有机会寻“洋”,感受双洋,感受这里的人文之美、自然之美和红色之美。
一到双洋,古色古香的化龙桥就映入眼帘,横跨宁洋溪上的化龙桥犹如一轮蛾眉月,它那苍老身材虽饱经风霜却仪态不改,站在桥上眺望,千年碧流萦回,宁洋历史遗韵回荡。
“大丈夫当朝碧海而暮苍梧”,这是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的远大志向。他一生矢志不渝寻访祖国大江南北。390多年前,徐霞客两次来到宁洋探秘,从化龙桥码头乘船到漳平,他认真考察了这一段溪流后作出“程愈迫则流愈急”的科学规律,让人们看到徐霞客的求真精神,也从中看到徐霞客为溯源长江那不屈不挠的科学精神。徐霞客两次造访宁洋,给双洋大地带来无尽的精神财富。
双洋人的求真务实不仅体现在探索,还体现在传承中华优秀文化上。“万世师表”孔子是中华民族的至圣先师,双洋人以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为让师生学习至圣先师,他们将学校设在文庙,让师生们时刻接受先师教诲,铭记先师哲思,可见双洋人对先贤的崇敬之情;还有供奉关羽、岳飞神像的关岳庙,香火鼎盛……
“功名苦我双关足,踏破前桥几板霜。”倚坐廊桥美人靠,享受着凉风吹拂,曾经多少过往云烟仿佛再次呈现,莘莘学子十年寒窗苦读、跋山涉水,希望走过青云桥实现“平步青云”的梦想。在古镇,这种寓意美好的命名处处可见,激励着学子勤学苦读、追求进步、考取功名。
进入新时代,双洋人与时俱进,赋予了廊桥文化新内涵。“慎交友、勤耕读,笃根本、去浮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在化龙桥、登瀛桥、青云桥、太平桥,处处可见移风易俗、弘扬社会新风的宣传牌,内容通俗易懂、寓教于乐,有孝老爱亲、勤俭节约、廉洁奉公的,还有保护绿水青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双洋人赋予了每一座古廊桥美好故事,用美好的希冀熏陶人们向善、向美。如今,廊桥不仅是双洋人心中的传统文化地标,更是游子心中的乡愁记忆。
革命烽火燃遍宁洋。1929年春,红四军前委书记毛泽东、军长朱德率领红四军下井冈山,挺进赣南、闽西,开辟闽西革命根据地。在革命斗争中,红军曾两次解放宁洋县城。
了解历史才能看得远,理解历史才能走得远。在红四军思想政治宣传纪念馆里,红四军在双洋的革命斗争史一目了然。“我军正式出版的第一份军报《浪花》”“全国保存完好的红军题壁留款信”……一幅幅珍贵历史图片再现了当年红军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峥嵘岁月,再现了人民军队在宁洋深入宣传军纪、严格执行军纪、传承革命优良传统的光荣历史。
“红军宗旨,民权革命,赣西一军,声威远震……”这是一张贴在太平桥上的红四军司令部布告。在这里,红军还留下“我们是红军,我们有纪律,有信仰,不私自拿一粒盐……”的一句口号。一张布告,一句口号,让群众知晓红军的纪律,感受红军的纪律严明。
东洋荷花有清辉,挺拔秀丽爱阳光。荷花、荷叶、廊道构成了一幅生机勃勃的夏日盛景。走在荷花园廊道,仿佛“误入藕花深处,惊起一滩鸥鹭”。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贵品质,不论身处污浊俗世都能洁身自好,引领众人去恶向善。善庆堂党风廉政教育基地建在莲花丛中,有着深刻含义。在善庆堂,“忠孝传家远、诗书济世长”“忠孝两字传家国、诗书万卷教子孙”“敦伦”“饬纪”等一幅幅富有哲理的对联和题刻,时刻警醒人们,不仅要建设好个人的小家,更要有家国情怀、民族大义,时刻保持艰苦奋斗、清正廉洁的优良作风。
花香蝶自来。站在元宝山上一眼望去,茶山层层叠叠,坚实的茶树依然在古老的山坡上恣意生长。这里的人们千百年来依照时令劳作生息,用汗水浇灌田野,播撒希望,在年复一年的丰收中保护、回馈自然,留下一片绿水青山。双洋是漳平水仙茶的发源地之一,水仙茶已闻名遐迩,采茶是双洋人眼中最美的图景。双洋镇领导陈金旺说,水仙茶凝结着双洋人一年四季的精耕细作,他们依靠科技的力量和精益求精的精神,用辛劳与汗水换来了丰收的喜悦。
短暂的采风,了解了“洋”的意义:这里拥有丰富发达的水系;得到了最大的收获,那是古镇留给人们的心灵震撼,一种精神的富足,一种血脉的传承和赓续。麟山塔犹如桅杆,墨韵飘香、如诗如画、红绿相映,犹如航船的双洋古镇,满载着人文、绿色和红色,扬起风帆,高歌远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