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宝春云”涌动的历史人文


■ 邱德昌 文/图

龙岩八景之“东宝春云”的东宝山也叫东山,位于龙岩城东郊,有寺曰“石云岩”“晴云寺”,建于明万历年间。寺旁有两巨石,一阴一阳,如占卜的神器筊杯。石上刻有禅意十足的“煮石”两字,是清初篆刻家吴延英所刻,赠予隐居于此的明末刑部尚书王命璇长子王铤,“煮石”指超脱之人,放浪形骸之外淡泊名利、摒弃喧嚣与浮华的行为。明代万历年间监察御史蔡梦说(号梅岩)在家乡龙岩休养期间也在东宝山春云书院讲学,当代有人将他赠予其门生许宏纲一段精致的修身语录刻石,称“梅岩题刻”:“人能得淡名利二字,何事不可为?今之所谓淡者,愈淡而愈浓,愈深而愈巧者也,尔我当共戒之”,石刻就在寺后崖顶。寺下侧还有王命璇四位女眷出家为尼的墓塔。东宝山因有晴云寺、春云书院、九飞石、灵源井、卧云楼、梅岩石刻、尼冢等景致,吸引了历代名士文人前来登山膜拜,数百年来诗家歌咏不绝。

龙岩西陂西山村人王源是“龙岩八景”的首倡者。他是明代龙岩第一位进士,入翰林院,做过皇太子的老师。他写的《东宝春云》诗:“东山何嶪岌,宛在翠屏风。晴光入户牖,丽景凌苍穹。宝气四时腾,雷雨藏其中。春云作霖霂,润泽裨天工。”对东宝山的山形气势、龙井清泉、春天化云成雨现象进行了细致的描写,是一曲敬畏自然、礼赞家乡的颂歌。同一时代的黄约中,莆田人,明代进士,翰林院修史官,他也为东宝山写了一首诗:“县东十余里,宝气烛峰峦。忽见为云暝,初因触石寒。分光春浩浩,散影昼漫漫。天上从龙去,应为五彩看。”诗中对东宝山的石头与云咏出了极好的诗赞。到了清顺治年间,任龙岩知县的王有容是个重视历史文化的好官,修志造桥,为龙岩留下不少诗文,他写东宝山:“卷舒频缦缦,紫气在城东。幻化疑仙掌,珍藏忆禹宫。千畴含晓露,一片引春风。未许骚人赋,农家占岁丰。”此诗将当地农民以东宝山景象观测当天气象一事入诗。原来,东宝山的筊石,是一块能感应气候的灵石,当地百姓只要来石头前观察石头的湿度,便可知龙岩当天有无下雨。难怪,东宝山自然成为人们祈雨的宝山灵寺了。与他同时期任龙岩县丞的德化人闵允嘉,也是位政绩斐然的诗人,他与王有容一样,被百姓建生祠供奉至今,现莲花山东麓的观音阁,建有王有容和闵允嘉的神位以供龙岩民众祭祀。闵允嘉有诗写东宝山:“春风澹荡物争华,云影千层送晓霞。自是东山腾宝气,相逢不必话银沙。”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出任知县的江藻,是北京陶然亭的创建人,他在龙岩大兴教育,解决与邻县粮赋纠纷问题,深受县民爱戴,市民为江藻建了一座江公生祠。他曾写下《筊石》一诗:“欲饮赤黄傍日斜,飘然袖拂万松遮。上方磬挟云生屐,下界风翻雨作花。图里真形函五岳,空中古径觅三车。八功德水何年竭,留与山灵浣落霞。”清雍正十二年(1734)龙岩县升格为龙岩州,山东胶州人柯培元任龙岩直隶州知州,政德惠民,龙岩民众立生祠祀之。柯培元给东宝山写了不少诗赞,述著甚丰。

龙岩本土诗人亦多有咏赞东宝山者。清乾隆进士,曾当过淳安县令的龙岩红坊才子饶用,登此山时,道路崎岖苔滑,书院野草招摇,已是荒凉不堪,但他依然兴致勃勃写下《九日登珓石山》。清初的龙岩红坊著名诗人傅育德、连洋、连吉等均留下优美的诗篇。当然,献给东宝山最多诗与文的,当推近现代名士苏逸云(1878-1958),他号“卧云居士”,龙岩东城社兴村人,学于省师范学堂,曾任光泽县知事、省众议院秘书、省长公署机要秘书、龙岩县知事、省立九中(即龙岩一中)教员,受聘为《龙岩县志》总纂,1928年举家移居厦门鼓浪屿,抗战后南渡新加坡,任职《星洲日报》,著述颇丰。苏逸云曾说:“东宝山卧云楼,予灵魂所系也”。他在《寄宝山云》诗中,将他与东宝山的关系描述得最为亲近。在他的眼中,东宝山是他的情人,他的梦里家山,是最难分舍的故土,是他生命的归宿,他于1915年在东宝山兴建书房,并称之“卧云楼”。他著《东山景物略》,将东宝山景物记录得更为详细,并留下当时众多名家题卧云楼的楹联。他自己写下“兀坐危楼无箇事,书声遥和涧中泉”“最怜亭绕梅花梦,冷艳芳魂一例清”“猛忆故乡山水好,春云何事不南飞!”等诗句,这些民国诗人对东宝山蕴含的禅意进行多角度的表现,将东宝山的人文提升到了禅意境界。

然而,晴云寺与卧云楼的命运,就像东宝山的春云一样,聚散终有时,再清凉的地方也无法成为纯粹的避世之所。此处屡遇兴废,几易其主。明代,御史名臣蔡梦说在此读书讲学,书声数十年;明末,为王命璇长子王铤及王命璇四妾出家清静之地;清末民国,苏逸云隐居此处兴建卧云楼而再度声名鹊起;1941年龙岩发生“闽西事变”政治动荡风云时,这里是龙岩革命先辈魏金水、邱锦才、林映雪的革命接头地点,抹上一片红云,披上红色的记忆。随后便是漫长的沉寂、挣扎和等待,在经历过开山炸石办农场、办水泥厂,东宝山不再是清静之地。1985年在热心离休老人戴腾娥等人的倡导下,颓废的晴云寺得以重建。近年来,随着水泥厂的退出,东宝山生态建设摆上议事日程。如今,晴云寺新任的掌门是一位年轻而坚毅的大学毕业生,佛名“圆果”,这些年他保护文物、修缮古刹,重修盘山路,遍植樱花,善结人缘,广种福田,对重振东宝山信心十足。

晴云寺和卧云楼见证历史风云,自然成为东宝山的传世遗物。现在,它仍静静地屹立东宝山之麓,倾听山风鸟鸣和暮鼓晨钟,迎来无数凡尘的叩问与流连,送日出日落。寺前的撄宁亭,没有昔日的亭名和联句,但门窗上数枚精制的风铃,仿佛悬浮在历史与现实之间,风中叩响的铃声,如泣如诉,若远若近,若即若离,一味如禅,若隐若现在这城千年城市的东方山巅,收拢这座古城每日美丽的一夕余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