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闽西大地亮起的第一盏灯
历史上的上杭老街 宋客 摄
上杭地处闽西,新中国成立前,原为水运动脉,上达赣南,下至潮汕。上下之粮食、木材、土特产等货物均由此流通,小小的杭城更成了商品中转、供销点。城关仅有的一条大街,密聚着商摊小店,白天颇为热闹,但一入夜,各店家仅靠煤油灯、蜡烛照明,昏暗的灯光,使市面显得寂静、冷落,街上人群寥寥无几。
1925年冬,驻上杭县福建省陆军第三师第五旅旅长曹万顺倡办“上杭福耀电灯公司”,以工商业者及社会人士投股集资建办。当时,投资总股数为477股,每股股金定为50元(银圆),共23850元(银圆)购得由外国军舰上调换下来的德国造100马力二缸二冲程柴油机1台,62千瓦三相交流发电机1台,美国造1.5马力汽油发电机1台,空气压缩机1台,这些机件均从汕头水路运至上杭,其中柴油机皮带轮直径达1.8米,重达3吨以上,运至石市时,由于河滩浅,无法船运,只好用布缠轮,靠人力滚移过山辗转到峰市,再由民船载运到上杭。
机械设备到齐后,高薪聘请了5位上海技师前来安装,并从上杭聘来郭松万、郭松贵等4人为普工。几经周折,终于在1926年5月1日正式向城区100多户供电,月供电量约在300千瓦时左右。发电量是微乎其微的,但它却标志着闽西最早的一家发电企业——福耀电灯公司的诞生,它在这块古老的闽西大地上,第一个发出了象征现代文明的灯火,开创了古老山城用电灯的时代。
萌芽的电力工业奏响了上杭近代化的先声,同时也在闽西红色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1929年9月,红四军击退国民党军队“三省会剿”后,闽西革命根据地日益巩固。但是,具有重要战略地位的上杭县城仍被军阀卢新铭部所占领。上杭城位于汀江中游西岸,城墙坚固,三面环水,易守难攻。有民谣唱道:“铜铁上杭,固若金汤,东无退路,西无战场,南有河道,北有鱼塘,嘱咐子孙,莫打上杭。”所以,上杭城当时有“铁上杭”之称。
9月19日,红四军和地方赤卫队、运输队、担架队共1万多人,集结在上杭县城东北方向的汀江东岸埋伏。此时,卢新铭的部队对红军的行动毫无察觉,还在对岸河里洗澡、洗衣服。红军把渡河用的舟桥等准备好,黄昏时便悄悄过了河。
20日凌晨,总攻开始。各部队按照预定的作战方案迅速投入战斗,并由地方同志作向导,从上杭城的水西渡择水浅处涉水过汀江。第一纵队进攻上杭城西门,用迫击炮猛轰,将敌主力引向西门,第二、三纵队主攻北门,另一部和赤卫队佯攻南门。当夜,上杭工人积极分子李力人秘密组织城区各行业工人群众紧密配合。福耀电灯公司的电厂工人们在红四军炮火轰击上杭城时突然停电,使得敌人一片惊慌,卢新铭慌忙带着残部逃跑。天刚蒙蒙亮时,红军部队蜂拥进城内,一举消灭了剩下的敌人。在清晨的曙光中,红军最终攻克了400年来无人攻破的“铁上杭”,赢得了上杭城的第一次解放,成立了上杭县苏维埃政府,随后乡苏维埃政府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打土豪、分田地更加热火朝天,上杭土地革命进入了全盛时期,闽西革命根据地进一步得到巩固和扩大。
(上杭供电公司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