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潭见证军民鱼水情


■ 陈龙林

因指导红色旧址群修复工作需要,我到过圆潭多次。每次到圆潭,我的脑海里总会浮现军民亲如鱼水的历史画面:群众帮助红军撑船过渡、运送军需物资;红军发动群众烧毁地主田契借约、分得土地;由群众组成的民兵守住华口据点,保证了漳平县与安溪中心县委的联系……

圆潭位于漳平市芦芝镇东部,是感化溪出口汇入九龙江的水路交通要道,旧时设有华口市,并辟有华口至漳平县城、华安、溪南的航线,是漳平通往闽中和安溪通往漳平的关键节点。

1929年7月29日,红四军前委作出“一部分部队留在闽西,一部分部队离开闽西”的决定,以应对蒋介石的三省“会剿”。随后,由朱德率领红四军二、三纵队和军部出击闽中。在攻克宁洋、漳平县城之后,8月17日、19日,红四军二、三纵队和军部分两批离开漳平县城,分抵小潭和圆潭,再二路进发,向闽中的大田、德化进军。

时值南方台风季节,九龙江和感化溪水暴涨。抵达圆潭的这支红四军,到了圆潭渡口,面对汹涌的感化溪,依靠陈亨润、郭田成、蔡兴润、陈玉钱等群众渡船,顺利过河。当时的场景,如修复后的红军渡口一副对联所述:“感化溪赤流澎湃风激浪,圆潭渡红旗招展民拥军”。

红四军在圆潭开展多日革命活动,华口、华口营、上洋、上岭、圆潭等自然村都有红军官兵的身影,红军司令部设在华口营的华祥学堂,红军士兵会驻于上洋陈氏民厝。在红军的“撑腰”下,圆潭成立了村苏维埃政府和农民协会,开展打土豪、减租减息斗争,豪绅陈尧仙、黄发、陈灶芬、陈老海等人的粮、牛、猪、银钱等财物被没收,除留部分作革命活动经费外,其余分给贫苦农民。同时,收缴他们的枪支,武装革命队伍,开展武装斗争。广大贫苦农民扬眉吐气,翻身做了主人。

红军士兵会驻地上洋陈氏民厝是一座大厝,前有两个炮楼,里外都住满了红军战士。他们严守纪律,不仅不乱动群众家里的物品,看到田里的瓜果蔬菜也不会随意采摘,还帮助这座房子附近一口古井砌了围栏,群众亲切地称之为“红军井”。临走前,红军把整座民厝都打扫得干干净净,物件照旧放好。红军走后,群众在这座房子的石柱上发现用毛笔隶书写的“焚毁田契借约”的标语,落款“红军士兵会3”。红军的所作所为,诚如红军渡口的另一副对联所言:“陈厝红军与民秋豪无犯,石柱标语向众春色满圆(园)”。1978年4月,古田会议纪念馆到圆潭大队征集并珍藏这件革命文物,后经专家组鉴定为国家二级文物。2020年,红军士兵会标语旧址陈氏民厝被公布为第八批漳平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在几天的革命斗争中,红军与圆潭人民群众建立了深厚的军民鱼水之情:苏杉德、苏永林等不少群众争先为红军带路;各家各户纷纷给红军送粮、油、盐、柴,为部队运送物资,保证部队的供给;红军出击闽中离开村庄时,许多群众自发组织为红军鸣炮送行……

20年后,革命形势摧枯拉朽。1949年5—6月,安溪中心县委接受并策应漳平县三青团干事长刘子熙率旧职人员起义。在党的领导下,圆潭群众挺身而出,组成30余人的民兵队伍,通过策反驻守华口的国民党军,夺取并把守华口据点,保证漳平县党组织与安溪中心县委的联系和部队往来。6月21日,圆潭民兵留一个班把守华口,其余民兵与全县各地民兵配合正规军投入战斗,首次解放了漳平县城。

7月中旬,漳平县城被国民党军攻打占领。圆潭民兵随部撤守溪南圩,并参加围打国民党溪南民团的战斗。国民党军报复偷袭上岭自然村,将群众财物抢劫一空,而后又企图占领华口,当时圆潭民兵从港牛(久鸣)出发奔袭圆潭,支援驻守华口的民兵,逼使国民党军撤退。9月12—13日,圆潭民兵与全县各地民兵再次配合正规军,二度解放漳平县城。

漳平解放后,圆潭民兵又参加剿匪反霸斗争,直至取得全面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