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长汀访茯苓

插图/夏茉
□ 水静
万物有灵,茯苓显灵。探访茯苓文化脉络,始于我对它的好奇。至宝茯苓,是先天之馈赠;探索经营,乃后天之医道。
在长汀县绿色经济生态健康产业研究院的展厅里,陈列着茯苓、茯神及其深加工产品。茯苓初加工产品有丁有片有卷,白乎乎的,密封在一排玻璃罐里,特别显眼。倘若没有细瞧标签,很多人会误认为是薯蓣制品。其实我也一样,直到亲自察访茯苓的生长基地。
不久前,我受邀来到长汀师福村考察茯苓种植基地,了解长汀林下经济和茯苓产业发展情况。
师福村隶属长汀县大同镇,位于武夷山脉西麓,距县城3公里,汀江从师福村贯穿而行。我们到达师福村叶花庵山场时,已是上午9点多。烟雨中的山场,朦胧的绿、欣喜的红、明亮的黄,清丽的白,一下子吸引了我。可陪同我采访的基地负责人魏总总是闷闷不乐,杵着锄头,指着地上一个松树桩说:“你看,上半年雨水太多,茯苓烂了不少。”
“茯苓种植,天时、地利、人和,一样都不得少。茯苓宜生长于气候温暖、通风、干燥、阳光充足的向阳山坡。好在长汀政府出台了林下经济茯苓种植的众多支持政策,加上厦门公司的科技赋能。我有决心把茯苓种好。“
从魏总的这番话中,我感觉到了他投入种植茯苓产业时的苦与乐,也体现了产业项目的融合发展给他满满的信心。
在采访中我们了解到,以前种植茯苓等食用菌会消耗大量林木,对生态资源影响很大。如今长汀县在转型探索林下经济种植的模式,用林木生态循环的创新模式栽培食用菌,走出了一条“不砍树,也能富“的新路子。
“九年前,我在山上挖笋挖到一个外形圆圆的、灰不溜秋的东西,切开里面是白白的。再仔细一看是茯苓。可四周没看到成活的松树,为何有茯苓?我俯身在周边查找原因,找着找着发现了腐烂的松树蔸(桩)。于是,我就把茯苓带回去进行组织分离,经过多年的试种研究,终于找到了方法。现在不用砍松树来栽培茯苓了。”魏总一边说,一边示意我看他刚挖出来的那块茯苓。我好奇地顺着他指的方向瞧,只见黑乎乎的一团,像未清洗的特大号芋头。
“傍松根而生的称为茯苓,抱着松根而生的叫茯神。我们今天算是幸运,还挖到茯神!你看。”
魏总是种植食用菌出身的,他对同属菌类物质的茯苓一见如故。而我心头却有了疑惑:“茯苓好在哪里?为什么有松树生长的地方才有茯苓?长汀有什么条件生产茯苓?”后来,我在古书上,在长汀县绿色经济生态健康产业研究院里找到答案。
茯苓在我国历史悠久,茯苓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两千多年来,茯苓一直被人们视为珍品。它是“四时神药”“中药八珍”之一,享有“十方九苓”“药膳白银”之美誉。古人认为是松树精华所化生,称之为“伏灵”(现今叫“茯苓”)。茯苓是多孔菌科植物的菌核。它不能自己进行光合作用,靠分解、吸收松类植物死亡的根或埋在土下的松木、松枝的营养进行生长。
司马迁在他的《史记·龟策列传》云:“下有伏灵,上有兔丝;上有捣蓍,下有神龟。”“所谓伏灵者,在菟丝之下,状似飞鸟之形。伏灵者,千岁松根也,食之不死。”秦汉时期的《神农本草经》中把茯苓列为上品,说其味甘平,久服安魂养神,不饥延年。历代其他本草著作均将其列为主要药物作专项记叙。明清时期,茯苓作为高贵滋补食品更为世人所珍爱。现存古代名家吟咏茯苓的诗词曲赋有二百余首。当今,种类繁多的茯苓产品已经走入寻常百姓家庭。南方的茯苓糕、北方的茯苓夹饼声名远扬。茯苓“药食同源”已成为人们的共识。
长汀林业局的负责人告诉我,长汀水土流失治理的先锋树种——马尾松林地共有面积176.3万亩,占了全县林分面积的61.1%。2019年以来,该县开始探索松林改造方法,采取“高位推动、试点先行、统筹推进”措施,以“调结构、提质量、增资源、强效益”为核心,持续开展松林改造提升,建设“锦绣森林、健康森林、致富森林”。长汀茯苓产业逐步实行标准化种植、集约化经营,依托龙头企业建立产业联动机制,推行“龙头企业+林农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的“3”加生产经营模式,积极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
今年10月20日,长汀县绿色经济生态健康产业研究院成立暨长汀县茯苓全产业链项目启动仪式举行,这是长汀县致力发展绿色经济,共享生态健康,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与绿色发展之路的一项重要举措。据当地林业部门介绍,长汀县绿色经济生态健康产业研究院按照全创新链驱动、全产业链开发、全价值链提升的思路发展绿色经济生态健康产业,推进客家中草药规模化、规范化种植,加快闽西南中药谷产业平台建设,重点打造长汀县茯苓全产业链协同创新服务平台,为长汀县茯苓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目前,长汀县茯苓种植面积达1万多亩,预计到2025年全县茯苓种植面积可达10万亩,建成1个年加工2万吨以上鲜茯苓企业,实现茯苓产业一、二、三产全产业链产值12亿元,推动茯苓产业规范化、集约化、品质化、品牌化发展,打造全省茯苓加工区、仓储区和聚集区。
长汀茯苓产业培植已成为长汀县农村经济发展新增长点,推动“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助力乡村振兴。相信,在不远的将来,药食同源物质——茯苓,就会走进千家万户,摆上群众的餐桌,成为平民百姓的“食方良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