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川门


□ 吴浣

《汀州府志》记载:“汀州府城,唐大历四年,刺史陈剑迁筑。西北负山,东濒河,南据山麓。大中初,刺史刘岐创敌楼一百七十九间。宋治平三年,守刘均拓而广之,周五里二百五十四步、高一丈八尺;浚三濠,深一丈五尺,西引南拔溪水,流东以绕之;辟门六:东曰济川,西曰秋成,南曰颁条,北曰鄞江,东南曰通远,东北曰兴贤。绍兴间,赣卒叛,守黄武增修。隆兴元年,守吴南老又增修敌楼五百一十五间。明洪武四年,卫指挥同知王珪,塞颁条门,改济川为丽春、秋成为通津、通远为镇南、鄞江为广储、兴贤为朝天;周城包以砖石,城北卧龙山巅创总铺一,窝铺八十一,女墙一千一百九十五,箭眼八百一十四。弘治己未,卫指挥张韬建广储门楼;庚申,又建丽春门楼。”由记载可知,从宋代到明代,汀州府城有六座城门。往后府县合一,城往南扩,便增至九门、十门以至十二门。

有首童谣是这样的:“一(挹)清门,二府哩,三元阁,四角井,五通门,六(刘)衙哩,七星桥,八角亭,九(救)驾坪,十字街,十一城墙垛呀垛,十二城门九把锁。”这是通过数字来串起地名。既便于记忆,又不无意趣。就城门而言,有朝天门、济川门、挹清门、五通门、惠吉门、富有门、宝珠门、西瑞门、凝瑞门、通津门。这十座城门,是指在城圈上的。再加上原来的州城门即广储门与镇南门,便是十二座城门。济川门,又叫丽春门。济川门在正东,由于城外河对面尚有大片街市,交通往来繁盛,便成了主城门。此门古时是不上锁的,这便是“十座城门九把锁”。再加上失去城门效用的广储门和镇南门,则为“十二城门九把锁”。由济川门往下,江边还有一座小门,叫“会川门”,也叫“挹清门”。出了此门,就到江边了,此为会川之义。至于江水,在过去不用说是清澈的,可谓挹清。

昔日的济川门是建于城墙上的,而今重建的济川门则往里缩了一些。但横跨于拓宽的大街之上,跟过去相比,规模是高大多了。那种高,能让车行其中而无碍;那种大,能涵盖大街而不堵。高大的城门矗立在那里,给人一种伟岸之感。城门之上,两层的城楼自是相应的配置。从街面上看,只见得城门的高大。上了城楼,才发觉城楼也有其规模。那门面,排列着八根大木柱,进了大厅,里面左右都有楼梯通向上一层。更上一层楼,登楼观景,所见就不一样了。站在城楼上,看大街是东西走向的,江河是南北流淌的,东西南北,交叉汇聚于眼前。江对岸的山,大可平视。城中的主山,也贴得近了。那沿河伸延的城墙,似是另一条街,一条可供休闲漫步的街,却是古意悠悠。城墙外,是一曲江水。早先江面上是泊着许多船只的,水上运输繁忙的时候,有上行八百下行三千之说。上行,是逆水行舟;下行,是顺风顺水,自然船只更多。后来,随着水上交通的衰落,江面上的船只渐渐淡出。但看江流平缓,水波荡漾,也不无意趣。

而今的城门边,又有两座小门,更像是昔日的城门。这既是搭配需要,也可分流交通。江流由北而南,主大街则东西走向,相交叉的地方自然要有桥。这济川门外的桥,原来是叫济川桥的,可对应于济川门。后来叫成水东桥,则是要与河对面的水东街对应着。宋代汀州太守陈轩有诗曰:“十万人家溪两岸,绿杨烟锁济川桥。”于此可见,从前的桥边是长着许多杨柳的,杨柳堆烟,烟笼长桥,自成一个景观。而今河岸堤上虽有杨柳,但还可栽得密一些。任长条低垂,翠拂行人,更有杨柳依依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