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韵营仑


图为营仑花灯制作。

□ 邱振智 文/图

数十年前,漳平市南洋一带流行着这样一个顺口溜:“营仑爱做戏,新寨爱打铁。利田坂爱开山,许宫林爱做官”。本地方言中“铁”读“剔”音,念起来,押韵,朗朗上口,难怪流传甚广。这个顺口溜,把南洋镇九鹏溪西岸三个紧挨的村庄营仑村、利田村、永兴村(许宫林)某种村情点了出来。

新寨是营仑的自然村,历史上以擅长打铁著称,如今这行当早已不复存在。营仑村爱做戏,曾经大名鼎鼎。1970年代,村里有宣传队,经常到各村巡回演出。表演《白毛女》《采茶歌》等节目尤其精彩。《采茶歌》还代表南洋到漳平参加比赛并获奖。

“营仑爱做戏”源远流长。在营仑心,有座千年古庙——显灵宫,庙背后是一个大戏台。神奇的是庙中供奉三位身着华丽戏服的梨园伶人。神像两侧的对联写道:“十八学士歌白雪,三千弟子乐梨园。”传说宋仁宗时有三个爱吹拉弹唱的英俊少年,是三位大臣的公子。一天中午表演得如痴如醉,没想到搅了仁宗皇帝的梦。他一怒之下,挥剑砍去,三人殒命。后人感念,敬为表演之神,供奉他们。古庙至简却声名远播,香火不绝。

村民们对显灵宫神灵的膜拜还体现在迎花灯这个传统习俗上。营仑心、大仑顶家家户户参与。这一习俗最具特色,为别处所无。据说迎花灯本在“龙抬头”二月初二,后来改为元宵,前几年又改为正月初六。村民们上山砍来毛竹,劈成竹节做骨架,既结实又有韧性。捆扎成各种造型,四面糊上白竹纸,顶上空着透气,再用红纸剪出纸花贴在白竹纸上,鲜艳夺目。花灯里面固定好红蜡烛,点上就可以用了。花灯有单人举的,有长条形两人抬的。

夜幕降临,由各家各户代表组成的花灯队伍齐聚在显灵宫背后大坪上。即使下雨也不改期。一番祷告后,请出显灵宫的神像,由两人抬着走在花灯队伍最前面。锣鼓声响起,鞭炮齐鸣,队伍出发。从山坡小路下坡,走过田埂绕过村西北角的芋子门,回到显灵宫,然后营仑心西侧绕行往池塘山脚一路往大仑顶行进。最后沿村主道走过东侧回至显灵宫,此时,不论本村人、外村人都可以抢花灯。抢到花灯,意味有丁或发财。黑夜中,远远望去,花灯队伍犹如行进的100多米长龙,蔚为壮观。队伍所到之处,家家户户都在路旁设供桌,摆供品,点烛焚香迎接神灵,祈祷风调雨顺、大获丰收、阖家康泰。

南洋镇中部西北侧有一座海拔近千米的莲花山,宛如巨大的屏障将南洋镇与新罗区隔开。山的西侧为李坑卓山,5000多亩的原始生态林是营仑村的风水林。青山绿水,滋养着这片土地和子民。村子位于莲花山下的东南山下。营仑心、大仑顶在稍高的丘陵上,村民姓麻。麻姓人口在村里占了七成。山脚下的新寨自然村有张、刘两姓,以张姓为主。

营仑村明清时期的老房子星罗棋布,雕梁画栋,飞檐翘角,岁月留痕,饱经沧桑。有肇基堂、数茂堂、五桂堂三座祖祠,前两个祖祠为全村麻氏所共有;有盛德堂、应德堂、志道堂、德庆堂、双福堂等10余座古厝,以“盛德堂”“志道堂”保存较为完好,墙壁彩绘浮雕之精湛以“志道堂”为最。

据1949年《漳平县志续》记载麻氏上祖于明洪武年间从尤溪迁来。开基祖为麻应隆,建肇基堂。创业维艰,人丁素寡。然而耕读传世,书香绵延,人文底蕴不同凡响。村西北角的芋仔门曾有“十八纸扇”的传说,手执纸扇的读书人如雨后春笋。据芋仔门不完整的族谱查到的邑宾、乡宾就有6人!肇基堂大厅左上方有一块长方形牌匾,上书“望重达尊”大字楷书,系乾隆二十年(1755年)二月漳平知县曹纶为乡宾麻新英所题。

营仑心古民居“应德堂”,堂匾下沿中央遭火烧损呈炭黑色,三个黑色楷书大字方方正正。左侧竖行楷书小字“道光丙戌年恩授国学生麻廷新立”。道光丙戌为1826年,至今已快200年了,浸透时光的印记,苍老的气息扑面而来。应德堂的石旗杆,断成数节,尚残留三节。在大门前方20米开外莱园一隅,石旗杆基座犹存。在应德堂主人处还见到一把刀套外层剥落的刺刀,拔出刺刀来,呈黑亮色,并不生锈。它长度53厘米,来历成谜。2019年6月,营仑村被列入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可谓名不虚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