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箩喽!
□ 钟巧云
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村里经常有一些男人挑着工具箱,工具箱的上面挂着削好了的各种竹篾成品,他们挑着担子走街串巷,嘴里不停地叫喊着:“补箩喽!补箩喽!”
无论是生产队时期还是包产到户后,上季度种烟多,下季度旱田用来种植旱作,水田都种水稻。上半年的竹子嫩,竹虫喜欢在嫩竹里产卵孵化,幼虫完全靠吸食竹内壁之肉质和水分生长,因此,竹子一旦被竹虫危害,嫩竹就不能生长成材,这种竹篾补的箩,很快会坏掉,所以即使有需要补的篾具,也要等到秋收前再补,大家都知道,竹虫都是上半年才会在嫩竹里吸取竹液长大的,随着虫子的长大,受害组织逐渐膨大成虫瘿,9月开始就会陆续化蛹越冬。
即使下半年的竹子老了,大家还会特意买来石灰,把刚买回家的篾具丢进石灰堆里,化石灰时连邻居听到后,也赶紧把家里的新篾具拿来一起放在石灰堆里,据说通过这种形式,篾具的使用寿命会更长。
补箩师傅是外地人,一来就在附近租房,很多时候也租住在干活的那个村庄,房子宽松的村民也很体谅出门在外的师傅,包吃包住,他们家的补箩费用都免了,时间长的话补箩师傅还会给点钱,总之不会让村民吃亏。
补箩师傅每年都会来补箩,和村民都熟悉了,村民觉得他的补箩手艺不错,价钱也实在,也就信任他,放心把家里所有坏了的篾具都搬出来,和他谈好价钱,放在这位房子宽松的邻居家里。先拿来的先补,补箩师傅会告诉他们什么时候来拿。
补箩师傅不仅仅补箩,也补其他篾具。农村家庭使用篾具的地方多,而且农村人来钱不易,都非常珍惜家里的一切用具,只要还可以修的,一般都会再修护,直到完全坏掉。
有空时,大家会去邻居家,欣赏补箩师傅的手艺,才发现,这种工序不但复杂,工作量也大,从砍竹、破篾,括篾、蒸煮、串篾、拍打(每串进一根竹篾就得用工具拍打几下,直到嵌紧为止)。特别是镶箩筐底和箩筐嘴的工序最为复杂,在串竹篾的过程中,要求都很高,箩筐的使用寿命长或短,最关键的是箩底和箩嘴,箩筐装了谷子,缝隙里都会藏谷子,晒谷子时,大家都会把缝隙里的谷子拍出来,一些被夹紧的谷子很难拍出来,这样,大家就会把箩筐与地面撞击,或者用一根棍子敲打,如此,箩筐底和箩筐嘴结构就要牢固一些,必须用篾皮(竹篾青)而不能用篾肉(篾黄)。箩身就用篾皮和篾肉(篾黄),如果都用篾皮,相对来说箩筐的使用寿命就长,但价格也高出很多,当时的农村生活还不富裕,很难接受高一倍的价钱,都认为箩身没有必要全部用篾皮补。而是用篾皮篾黄各一半,这样搭配着利用,整体质量与牢固度好很多。如果统统用篾皮,价钱高一倍,补箩师傅也不太愿意,毕竟砍竹破篾也不容易,又会浪费不少竹子。
坏了的篾具拆起来费劲,灰尘也大,家门口摆放着邻居们的烂箩,地方不大,主人又不好说话的,补箩师傅还不想租住呢。遇上下雨天,得把所有的东西搬进客厅,还得在客厅里干活,而且一般村民也不想让别人住在自己家里。
补箩师傅也很自觉,每天放工后会把门口和客厅打扫干净,自己心安理得,主人也欢喜,下次再来,还乐意租给他。一来二去,他们就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
篾具的质量和牢固度,关键在于竹子的原材料和补箩师傅的手艺,一根好的粗劈竹篾,在一个专业的篾匠手中,可以劈五层竹篾,经过他们精细的手工制作,竹篾就变得既均匀又柔软,补箩时串起来就轻松多了,看他们动作娴熟,又快又好,特别佩服他们的好手艺,个别村民有心想学,一有空就去看,看多了自己就学会了,虽然手艺差得不敢恭维,但能省下补箩钱也是件开心事,农村人不图漂亮,能用就OK了。
随着时代的变迁,之前家用的竹篾制品慢慢地退出了历史舞台,那些靠竹篾手艺养家糊口的师傅已经寥寥无几。如今,塑料、金属等制品代替了竹篾制品,但美好的记忆依然铭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