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厝记(外一首)
□ 刘少雄
漳平赤水,集镇中央;名称大厝,刘氏祠堂。天大地大,以人为本;何为大者,包罗万象。
大厝之大,大在岁长。唐初开基,先祖拓荒;建立宗庙,子孙满堂。屡遭兵燹,傲世雄强;历经千年,家兴族旺。
大厝之大,大在模样;占地十亩,气宇轩昂。错落有致,形制端庄;图饰隽巧,木作精良。双亭映彩①,泮池深广;乾隆年间,名冠宁洋。②
大厝之大,大在格局;青山毓秀,沃野高岗。吊官岩下,紫云流光;田丰林茂,十里画廊。文科厝③,书声琅琅;清水堂④,修身安养;吟成楼⑤,泽被四方。
大厝之大,大在可继;人才辈出,兴文安邦。恒德题匾⑥,声名远扬;开文墨宝⑦,世代永藏。文脉赓续,渊远流长;赫赫荣光,七姓共享⑧。
太平盛世,大厝重光;同为卯金,共祝吉祥。可人继才,万代兴旺;以文志之,千秋共飨。
(注:
① 大厝的主建筑之外,尚有池塘、大门、围墙等设施,大门两边有“万”字设计图案装饰,池塘两旁设有“可人亭”“继才亭”等两处凉亭。
② 刘氏自唐朝赤水开基兴建祖祠大厝,历宋、元、明朝时,经多次重修重建不断扩大,至乾隆元年(1736年)时,已是宁洋县内外规模最大的祠堂。
③④⑤清朝时,大厝刘氏拥有广阔山林田地资源,后花园设立在数公里外景色的吊官岩高山脚下,还建起了兴学的“文科厝”、修心养性的“清水堂”和一座作后勤保障、规模宏大的土楼“吟成楼”。
⑥乾隆五十二年时(1787)丁未冬月,由清代著名军事家、书法家,乾隆恩科举人、国子监学正助教升刑部主事曾恒德题写厝名并刻匾立名。曾恒德,山东嘉祥人,后迁福建惠安。乾隆恩科举人,是国子监学正助教升刑部主事员外郎中记名御史。辛丑春,授湖北郧阳知府,后任总兵。他精于书法与医学,著有颇丰,有《律表》38卷等。据传,可继堂乾隆时期的上祖与曾恒德是密友,曾恒德是和绅的亲戚,他们交往密切。
⑦可继堂在清朝乾隆时期出的人才最多,其中一代就出了18位秀才和多位进士。当年,族长请制墨大师胡开文制作了大批墨锭,以好笔名墨奖掖后裔人才。如今,族人还存有胡开文制作的一条的秀才墨,堪称墨宝。
⑧可继堂最辉煌时刘氏有十多个支系,如今只剩下4个支系。宗祠现由刘、林、廖、颜、曹、罗、蔡七姓人在继承延续,体现了可继堂文化的博大与包容,无愧于大厝之名。
悠远赞
福建西部,多青山秀水宝地;岩城南郊,有传奇山寨悠湾。②
东西幽谷,六坑十二水汇聚;南北青峦,三路两隔口相贯。
客家古村,七姓繁衍七百载;宜居福地,夏无酷热冬不寒。
碧溪长流,五十里水路延绵;联通两岸,二十七小桥捷便。
山不在高,七星落洋仙不老;水不在深,一湾奔流龙蜿蜒。
悠远不远,处新罗永定交界;言村非村,连红坊四村成片。
村头龙星,林莽竹茂生态美;天后仙宫,金炉宝鼎五百年。
革命热土,工农举旗烽烟烈;将军故里,红色基因永相传。
中游中联,地灵人杰蕴宝藏;禾坑山麓,见证奇迹吴公庵。
古敬吴真,救人济世民爱戴;今崇志士,英烈热血气浩然。
下游联合,百姓团结如一家;同心创业,农林牧副谱新篇。
五谷丰登,良田千顷似锦缎。四季如画,山林万亩绿映天。
板仔斜村,曾居山崖多隐患;走出深山,喜迁新家到紫安。
告别贫困,圆梦小康年年好;迈步新程,复兴路上家家欢。
圣地悠远,英雄辈出威名显;人文悠远,文昌阁下书声喧。
美丽悠远,峡口长虹通月窟,幸福悠远,古厝辉映新家园。
(注:悠远,是龙岩中心城区西南新罗区红坊镇的一个山区片之名称,与永定区高陂镇毗邻,由龙星、中联、联合、板子斜4个行政村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