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理会莫操作,远离被骗


□童其君

为依法有效推进打击整治养老诈骗专项行动,最高人民法院24日发布6件养老诈骗犯罪典型案例,进一步明确六类重点打击犯罪的表现形式,揭露养老诈骗“套路”手段及其危害,帮助老年人提高法治意识和识骗防骗能力。

如何应对五花八门的诈骗?心清眼睛亮,才会不上当。对于广大金融消费者来说,最重要的还是保护好个人信息,防止信息泄露。在日常金融活动中,要注意个人证件不随意拍照发给他人,不在陌生网站上填写个人信息,手机验证码不要泄露给他人,公共场合的共享wifi要谨慎连接,谨慎设置应用软件的读取权限,丢弃个人信息物品时要先销毁,不要随意点击陌生链接,不要轻易下载陌生文件,电脑手机要定期杀毒,不要在非正规应用市场下载软件,不要随意接受陌生的传输请求。

冒充“公检法”诈骗是较为高发的一种诈骗类型,这类诈骗手法性质恶劣、危害程度极大。此类案件中,犯罪嫌疑人利用受害人急于证明自己清白、洗脱嫌疑的心理对受害人进行诈骗,受害人上当受骗后,往往损失惨重。针对此类诈骗,一定要提高警惕,了解一些基本的法律常识和公检法机关执法办案程序,在接到此类电话时保持冷静,一定要多方核实,对于需要提供个人信息、涉及资金操作的电话要谨慎对待,对确属电信网络诈骗的及时向公安机关报警。

公检法机关作为执法部门,是绝对不会使用电话方式对所谓的涉嫌犯罪、银行卡透支等问题进行调查处理的,公检法机关及其他部门之间也不会相互转接电话。公检法等部门不存在所谓的“安全账户”,凡通过电话、短信要求对自己的存款进行银行转账汇款的,或者声称对资金进行审查的请一概不要相信,以防上当受骗。

归结为一句话,所有骗术万变不离其宗的就是要求汇款转账,受害人不理会不操作才能避免被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