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多彩中都

图为中都镇田背村的云霄阁。
□ 徐维群 文/图
这是我第三次到上杭中都。一般去个什么地方,我立马就能写点东西,可从上杭中都回来,每回都不敢随便落笔,是厚重的文化,是广袤的良田,或是纯朴的民风,让我不敢用轻飘的字词去随意写中都,还是要用研究探索的态度,一层层一步步走近它触摸它,这是一处我来了还想来的地方,那就先拾几块玉吧!
鱼米中都。一路青山,春天是彩色的、新鲜的、透亮的。此时正值烟叶长势最好的时候,连绵烟田仿佛给大地铺上了绿色的地毯,生机盎然。烟收完种水稻。中都有“鱼米之乡”的美誉,它是大粮仓,是省、市商品粮生产基地,耕地面积1.9万亩,渔业水面1385亩,农副产品丰富,刚刚收获一块国字号牌子“2022农业产业强镇创建单位",是龙岩唯一入选乡镇。第一产业在许多地方都让位二、三产业,或日渐式微,农业强镇的中都镇实至名归。望向绿色大地,脑海里涌出句句古训:“民以食为天”“仓廪实而知礼节”“耕读传家”“和善之家,必有余庆”“资富能训,惟以永年”,是啊,古称“来苏里”的富饶之“都”,客家众多姓氏安迁后的耕耘之地,正因为它开阔广袤,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客家子孙才能在稻花香里说丰年,殷实里繁衍生息,代代相传。
人文中都。人文是什么?人文是人类或者一个民族、一个群体共同具有的文化符号。“文明以止,人文也”“观察人文,以化成天下”。嗯,人文中都,此处人文正是中都的文饰,是中都人世代创造的文化瑰宝和拥有的文化自信。中都有许多能当文饰的文化符号:这里有三个中国传统村落:田背村、兴坊村、罗溪村;这里是书香门第:古有善书堂、宏文馆,今有叶家书房;这里古建筑独特:传奇云霄阁,保护良好的慕和堂、存耕堂等九厅十八井式民居;这里诗意盎然:是诗词之乡,是省级非遗“女子五枚拳”发源地。
怎么用笔墨描述近千年积淀的中都厚重人文呢?那我说说书香味吧。前次来我们去探访过由安村的善书堂,善书堂建于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旧屋内外修缮保护完好,善书堂堂主邱先生父子收藏了大量的客家老物件、老照片、老报纸、“文革”时期的文物等收藏品,令人叹为观止,是一座很丰富的民间文化博物馆。真是有心人啊,文化传承保护力量在民间。这次我们到了都康村,该村已有700多年,村里以叶姓为主,是叶剑英元帅的祖居地,人杰地灵,村里人脸上洋溢着幸福自豪的光彩。村里民间诗人叶先生引我们上楼看老年活动中心,图书室里齐齐整整的报纸堆满屋,桌上有他们诗社编的诗集《来苏诗草》,透着地方文化气息,谁说乡村没文化呢。都康村是明星村,已经有“全国文明村”“全国生态文化村”“全国创优争先先进党组织”三块国字金牌,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根本和基础,乡贤的文化支乡能起到很好的引领示范作用。
生态中都。乡村宜居建设已见成效,先后到过中都田背村、兴坊村、都康村、由安村,村庄干净整洁,溪水潺潺,河岸修建护堤休闲步道,还有文化公园,宛如一幅水清、路净、户美、人和的美丽乡村画卷,农村真不比城里差了,空气好,环境美,房子新,交通也便利了。
走,再带你去看原生态的景观吧,青潭九缸潭。这是一处石臼地貌,大自然鬼斧神工雕刻出奇石山谷,令人惊艳。石头神态各异,犹似牛卧水中,龙甲浮现,或如汉堡出炉,仙人脚印,在红花绿叶的远山映衬下,绵延百米层层叠叠,如一条玉带飘于山间,遇见一群大姑大嫂在这聚会野炊,笑声荡漾,很好的休闲胜地。和吴镇长聊起乡村旅游,他说要把乡村旅游作为引领和带动其他产业发展的驱动力,先把景观规划好,基础设施搞好,把游客吸引来,才能让中都的丰富物产活起来。是啊,疫情影响下,乡村旅游会成为周边游、自驾游的首选,交通便利,人文厚重,绿色生态,物产丰富的中都,会有它独特的魅力。
纸短墨浅,道不完中都的精彩与厚重。你来不,我和中都对上眼了,肯定还会来。还想来细细品它的人文古韵、山高水长、人情世故,也祝愿中都长出更多翅膀,飞得更高更好,百姓富足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