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中国历代帝王画传》出版前后

《百字一帝:中国历代帝王画传》,郭志坤著,上海书店出版社,2022年
□ 郭志坤
皇帝是中国旧社会最高统治者的称号,其人其事代表着当时社会的一个缩影。在上古三皇五帝时期,中国的最高统治者称“皇”或“帝”,如羲皇伏羲、娲皇女娲、黄帝公孙轩辕、炎帝神农等。从夏朝第二任君主启开始至秦帝国之前,最高统治者称为“王”,如夏桀、商纣王、周武王、周幽王等均是王,也称作天子。秦王嬴政统一中国之后建立秦帝国,嬴政认为自己“德兼三皇、功盖五帝”,成为中国第一位“皇帝”,史称“始皇帝”。自此之后“皇帝”取代了“帝”与“王”,成为此后两千年中国社会最高统治者(即“天子”)的称呼。“皇帝”也简称“皇”或“帝”。
这本帝王画传的构想始于1984年,那时我在《文汇报》编“神州”版,有“班超父子通西域”一组连环画,图文合成后即于1984年2月2日“神州”专版刊发。图下方署“郭志坤文,刘旦宅画”。当天中午刘先生打来电话表示感谢,并愿意绘帝王画像。无巧不成书,拙著《秦始皇大传》正要出版,责任编辑建议我在扉页上配幅秦始皇的画像。于是,我找了绘制过秦始皇肖像的刘旦宅重画一幅秦始皇的画像。
1989年3月《秦始皇大传》正式出版,扉页是刘旦宅所绘秦始皇的彩色画像,背面是著名历史学家周谷城的题词:“秦始皇统一中国二千二百一十周年——为《秦始皇大传》题。”我将样书送周谷老指教,他打开扉页,一见秦始皇的彩色画像,便露出一脸喜色道:“这幅秦始皇画像,是懂历史的画家画的。”我告诉说,这是著名画家刘旦宅先生绘画的,其中有我的构思。周先生要我向刘先生转达他的意见:“留着这幅画像,将来可以同秦陵地宫的秦始皇写真画像或写真雕像,对照对照,比较比较,看看你们的构思是否符合史实。”后来,我将口信转达刘先生,刘先生得到周谷老的赞扬甚为高兴,当即致电周谷老,并表示愿意为周谷老画像,以表谢意。
在刘旦宅先生的笔下,秦始皇形象丰满,高大魁伟,神采奕奕,很有帝王气概。这幅画确实是做到了形似和神似较为完美的统一,也被学界誉为“史学家与艺术家和谐合作的作品”,并以此为题在媒体上作了报道。不少历史教材的秦始皇画像还采用了刘先生所绘的画像,也带出了《秦始皇大传》的影响。
1994年8月初《隋炀帝大传》书稿送到出版社,责任编辑也提出封面上要有隋炀帝的画像,希望请著名画家绘画。著名画家谁?我很自然又选择了刘旦宅先生,刘先生愉快接受为拙著《隋炀帝大传》绘画隋炀帝画像。1994年10月在北京一次会议上我同史学家林剑鸣教授提起刘旦宅先生为拙著作画,他见后甚为欣喜,建议将此画置于封面(1995年版以此画作封面),并拟联:“荒淫乎?雄桀乎?浮言不可枉信;暴君乎?英主乎?书中自有析评。”《隋炀帝大传》出版后,我专程送给刘先生审阅。他翻看后称赞说:“这副对联配在我这幅画边很得体。”
有幸承获刘旦宅先生所绘秦始皇及隋炀帝画像后,又见刘先生对古代圣贤人物有诸多画作,如《历代诗人图册》《齐鲁哲贤图》等,便萌发邀请刘先生绘画帝王像系列的设想,书名叫《中国帝王画典》或《中国历代帝王画传》。刘先生听了我的建议,连声赞道说:“好题目,我早有打算,不过,现在教务繁忙。”又问:“篇幅多大,作品几幅?”我说:“阎立本的《历代帝王图》画了从西汉到隋朝的十三位帝王的画像,你刘旦宅先生能否超越阎立本,至少选择中国历代帝王一百位给他们画像。”刘先生有所迟疑,他说:“百幅画像有难度,可否少些?”我说:“难是难,但你有基础了,你画了秦始皇画像、隋炀帝画像、永乐帝画像,再画几幅,其他由弟子们来完成,由你主绘或主编都行。”刘先生说:“这是很费工夫的事,要翻阅不少资料,还要请历史学家当顾问。”我毛遂自荐地说:“顾问就不要请了,我来选择百位历代帝王并负责提供有关材料。”傅惟本先生在场,也当即表示志愿乐于此事。刘先生很高兴说:“好,那我们又进行一项新的合作项目。”刘先生要我将《中国帝王画典》的方案和百位帝王的脚本先撰写出来。我一口答应,就是时间安排不过来,迟迟未能提交全部文字稿。
过了个把月,刘先生又来电要我到他家里,他将他的画作《赤子》《相思》赠与我,以表对我儿子郭申元的纪念。对刘先生的关怀,我深表感激,并说:“《中国帝王画典》的脚本还在进行中。”刘先生安慰说:“不急,学术的东西是抢不出来的,慢工才能出细活!”
正当“画典”的文字稿在修改中,刘先生于2011年3月2日离我们而去,真是让人扼腕断臂之痛,我曾在《世纪》杂志刊发回忆文章,以表深深的怀念。《中国帝王画典》虽为未了遗愿,但我对《中国历代帝王画典》编辑出版仍是孜孜以求。经查,中国历代帝王有342位,现留存下来的帝王文物图不到一半,不管怎样,我尽力把历代帝王小传文稿先撰成,资料来源有限,撰稿时间有限,虽是早有准备,但赖于业余,断而相续,坚持了二三十年,故小传成文长短不一,有的三百字、五百字,有的八百字、一千字。同事傅惟本将我对《画传》的构想以及他绘画的部分帝王画作送他老师方增先审阅,方先生对《画传》的创意赞赏有加,并说,曹操、司马懿等画像有古朴之韵气,笔简意赅,刻画得十分传神。方先生时为上海美术馆馆长,有一种专业使命感,且与我同是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表示愿意参与绘画,后因身体欠佳,未能如愿。方先生的褒奖,实为完稿之动力,其间,我将文稿改写成中国历代帝王故事,请黄国乐博士绘图,选用六十八幅结集成《中国帝王故事画选》,亦承得方先生力荐,于2012年7月在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正式出版。在此一并谨致谢忱。后来,申元书院的展馆里设有帝王馆,听取博物馆权威人士的意见,展馆挂图说明文字,不宜过长,最多只能一百字,唯此才利于参观者引颈阅读。于是,我对原先成文的历代帝王小传重新改写,一律压缩到百字以内,故题为“百字一帝”,实有削足适履之嫌。因篇幅的限制,不得面面俱到,只能点到为止,就说秦始皇、隋炀帝,我在拙著《秦始皇大传》《隋炀帝大传》分别以40万字、45万字的篇幅展现其人其事,而在此“画传”中只有一百字,显然会挂一漏万。这是要首先说明的。
再则,本书绘画风格各异,难求一律,尽管是多位且为现代画家、画师之作,其落笔是经过一番思考,探赜索隐。前文所叙刘旦宅绘秦始皇画像之用心,足见一斑。为帝王作画的历史久远,唐代阎立本《历代帝王图》起始,就有了给历代帝王作画的传统,至于唐代以前的帝王画像,多是基于文字中只言片语的描述和想象绘成的。中国历代帝王像中,明、清两代都是当代朝廷画师的作品,最为可信,尤其是清朝帝王像那是画师用素描的笔法绘成,几近照片。
今集《中国历代帝王画传》中的作者,包括当今的画家、画师力图通过对各个帝王不同相貌表情、衣饰,以及眉眼、嘴唇所流露出的神情来刻画其个性与气质,应该说,他们竭尽心智,久久为功,绘画者与小传作者钩沉发微,切磋琢磨,每幅画像揭示出他们各自的内心世界、性格特征。特别是对那些开朝立代之君,在画师笔下都体现了一种“王者气度”之仪范,而对那些昏庸或亡国之君,则呈现猥琐庸腐之神态,可谓“春秋笔法”,这显然会有疏漏之处,在申元书院开院展示一年多的时间里,有识之士提了诸多中肯意见,由是,出版前,对某些画像重新绘作。即便如此守正笃实,想必仍有疏忽缺失。
在照相技术没有发明之前,古代人都是采用画像的方式,让人的容貌定格在画纸上,以供后人瞻仰。那古代画像究竟有多大的可信度呢?就说古人绘画的朱元璋像,有多种版本。民间常见的一个版本,朱元璋脸长下巴尖,而明清两朝宫廷之中所藏的版本,朱元璋则是方脸长须,威武异常。究竟哪一幅更接近朱元璋的真实相貌呢?据明朝陆容《菽园杂记》中记载,朱元璋曾经召集一批画师为其画像,但大多数画的都令他不满意。后来有画师以“稍于形似之外,加穆穆之容以进”,朱元璋看后才感到高兴。由是可见,朱元璋的画像是形似之外,然后加了许多美化。朱元璋画像况且如此,其他画像更是遑论了。
现在展现在读者面前的这本小书,肯定会有不足之处,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作者郭志坤,永定区人,曾任《文汇报》理论学术部记者、编辑,上海人民出版社总编辑。出版界称其为“学者型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