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溪山水频入梦


□黄征辉

新年首月下旬,土楼之乡的永定区文联,组织了一场文艺采风。地点选在大溪乡,我首次涉足大溪山水。然,通过师范同学陈少华,我早闻该乡之名。少华同学的夫君林建元,作为厦门知青一员,在其时的大溪公社“战天斗地”了好几年。在他们夫妇那里,我知悉了林建元知青期间以及此后他一家与大溪的情感故事。

这次采风以“孝善家风”为主题。坑头村的忠孝堂大门,悬挂着一副镌刻于硬木板条上的对联,记得上联是“孝天孝地孝父孝母孝人孝物孝行天下”。过往我们关于“孝”的理解,一般定位在对父母长辈的敬重、顺从、服侍、赡养等,即孝父孝母,孝为百善先。而这副联语所倡导的“孝”,拓展了“孝”的涵盖面,极大提升了“孝”的格位。孝天孝地,孝人孝物,天地所容,芸芸众生,都在孝敬之列。细思之,契合“天人合一”思想,乃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题中之义也。

话语转回我同学的夫君林建元。我以为,林建元与大溪之间的不解情缘,表明了他践行的便是上述联语中关于“孝”的理念。

林建元当年当知青落户在这个乡的巫屋村。他住的那座方形土楼,名“逢源楼”。楼前一条潺潺溪流,上面架着一座独木桥。林建元和乡亲们一道,担着秧,挑着谷,在桥上“荡悠悠”地过来过去。

1994年正月初三,林建元从厦门回到久别的大溪。当晚住在乡政府,他问乡里的领导:“巫屋那座木桥还在不在?”乡领导告诉他,小桥还在,但于村民的生产、生活实在不便,尤其是小学生过桥上学,让人担心。大水一来,桥便被淹、被冲,下地、赶墟、上课,都只好绕着老远的路。乡领导说,村民已开始筹了一点钱,想修一座坚固耐久的石桥。

晚上,小桥、流水、土楼、老房东……当年的一幕幕知青生活情景又浮现在林建元的眼前。他定了主意:村民还不富裕,地方财力又有限,这座桥我出钱建吧。

次日一大早,林建元回到了巫屋。他办了四桌酒席,请来了小村里的乡亲们,以谢当年他们的关照之恩。席间,他说,桥要建,我来出资吧。

回厦门后,林建元马上先汇去了几万元建桥启动资金。1995年元旦,桥建好了。那年正月初三,林建元带着妻子少华和儿子回到大溪,参加“建元桥”竣工典礼。几十户村民,从家里拎来一壶壶客家老酒,敬酒敬得他们夫妇满脸通红。这一回,他们夫妇又掏出几千元,为大溪小学添置课桌椅。

然而,1996年百年未遇的“8·8”大洪水,给闽西大地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也冲毁了凝结着林建元一腔情义的“建元桥”。

林建元得知此讯,为闽西父老乡亲遭此大难而痛心。他说,桥毁了,再修,还是我出资!

不久,建元桥以更为坚实的姿态重新出现在那条溪流之上。

此后,林建元又出资建起了厦门知青纪念亭。亭子玲珑俊雅,为大溪美丽乡村增添了一处风景。

林建元是1969年9月下乡来到永定大溪的。初中毕业的他,身材修长,生性活跃,是个文艺人才,擅长编导,亦通乐器。他和同伴们编排的歌舞《红旗跃过汀江》上县城演出,轰动一时。他的名声传到了县外,曾被借调到地区师范附小上音乐课。几年后,又被派任地区一家公司的经理。他管理、经营有方,企业风生水起,引人注目。这一段经历,是他以后在厦门商海搏击冲浪的演练。

1985年,他调回厦门。几年后,果断“下海”。他经营的歌舞厅,大气时尚,领鹭岛娱乐行业之新潮。数年之后,从商经验、财富实力双丰收。他应时顺风,又把目光投向了电脑、童装、房地产等行业,把生意做到了省外、国外。

林建元始终认为,个人事业的发展,离不开改革开放的浩荡东风,是这个伟大的时代和许许多多帮助过自己的人们成就了自己。

当年,他的老房东阿娥婆待建元如亲生儿女。家里每有好吃一点的东西,总要让他多吃或给他留着。远近的“插友”们来了,她总是热情地留他们吃饭,尽其所有。知青们回到厦门后每逢相聚,总会念叨阿娥婆。阿娥婆去世后,儿子又病亡,儿媳改嫁,留下两个孙儿。林建元两次回大溪,拿出一笔钱让村里的人存入银行,以便适时为阿娥婆的两个孙儿添加一些生活费用。

此后,他曾想过要为阿娥婆好好修建一座坟茔。当他往大溪传递这个心愿时,阿娥婆的亲人们已经修好了墓。于是,他把这笔钱转给阿娥婆的孙子,资助他们建房。

去年秋,林建元又一次带着妻子和儿孙回到大溪。看到那座79米长的桥有些地方该修补了,逢源楼也老旧了,村里有些路段需要修一修了,知青亭也有点破损了。他拿出20多万元,以作整修之用。大约算来,自1994年始至今,林建元为大溪捐出了近三百万元。对此,他夫妇俩说,这只是他们对“第二故乡”的一点心意,做一点力所能及的事而已。他们再三要求笔者去采写年轻人,传扬其他贡献更大的人,他们做的那点事,不足与人道也。

在大溪,他给儿孙们讲述自己当年“插队”的往事,讲述恩人阿娥婆怎样温暖着他和知青们。他说,我们要永远记住这片土地,记住这里的父老乡亲,胸怀感恩之心、忠孝之义,不忘报效国家和人民。

儿孙们凝神聆听,面容庄重,心潮起伏。大溪山青水绿的画面,已牢牢地烙在了他们的心底。

日升月落,时光荏苒。几十年来,大溪的山山水水和阿娥婆等等乡亲,数不清多少次,频频来到林建元的梦里。人物栩栩,絮絮有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