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教我写春联


□赵玉明

父亲写得一手好毛笔字。每年从腊月中旬开始,就有人请他写春联。写好春联,热情的主人会留父亲吃饭,摆上好菜好酒招待父亲,我馋得好动心。

小小的我,开始有了小小的心思。每到饭点,我故意到父亲写春联的邻居家,去喊他回家吃饭,我自然也被主人留下。

有一次,父亲在村头碧珍家写春联,我又假装去喊他回家吃饭。父亲瞪了我一眼,叫我回家。从那时,我就下定决心学写毛笔字。

第二天,我趁父母都在忙活,悄悄地找出父亲早年临写的颜真卿《颜勤礼碑》字帖,开始练字。父亲知道后也很高兴,还拿着毛笔教了我一些写字技巧,给我解释什么叫“悬针”,什么叫“垂露”,等等。

那时,父亲总是写完乡亲们的春联,最后才开始写我们自己家的。大年三十下午,当母亲在厨房里准备年夜饭时,父亲便铺开纸墨,裁纸、折纸。我牵红纸,父亲提笔挥毫泼墨,院门堂屋房间厨房,牛棚猪圈鸡舍,所有春联,谈笑间,“刷刷刷”,龙飞凤舞,一气呵成。甚至所有的窗户,也要贴上“空气流通”。至于家里的每个坛坛罐罐,圆圆鼓鼓的肚子上,也被贴上菱形的红纸块,上面写着大大的“有”字,表达着普通百姓对已过岁月的感恩和对未来日子的期盼。这些平时安详的坛子,身着一袭酱黑色长衫,长年累月地站在屋角墙边,一下子被这个节日重视起来,被红色点缀着,像一个久遭冷落的灰姑娘,突然戴上了鲜艳的蝴蝶结,让人眼前一亮:咦,这些拙朴的坛子,原来是这么可爱!

我清楚地记得父亲教我写春联,是读初中二年级的春节。除夕那天中午,吃完午饭,母亲收拾好桌面上的碗筷,到厨房忙碌。父亲把红纸铺上桌面,要写春联了。我们当地的习俗,春联是要赶在晚饭前贴好,再吃年夜饭。大年初一打开门,迎接红红火火的年。

意外的是,那次父亲让我写自家的春联。我欣喜不已,又忐忑不安,怕自己写不好。父亲鼓励我:“别怕,有我在,我教你。”

父亲边说边裁纸,按照院门宽、房门窄,裁成宽窄不同的纸型。父亲开始教我折纸,折纸也有讲究,无论是七字联还是九字联,要上下留白,谓之“上留天、下留地”,这样写出来的春联,贴上门框整体效果既和谐又美观。折好纸,父亲站在桌子对面,为我牵纸。想起我为父亲牵纸,不是牵斜了,就是牵快了。而父亲为我牵纸,又稳又正,我写起来也很顺利。那一年春节,凡是我家来了客人,父亲都会特意介绍:“这是我家二丫头写的春联。”当听到客人夸奖后,父亲大声地笑着自谦一番,却难以掩饰心中的自豪和欣慰。

春节将至,当集市上又挂满红彤彤的春联,我买好红纸,准备自己写。这一刻,心里升腾起暖暖的爱意。我知道,尽管父亲已离世多年,这红红的春联里,凝聚父亲对女儿深沉而永远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