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多彩奥杳
□ 苏冠生
今天是霜降的第二天,我们一行文友来到永定区湖坑镇奥杳村采风。奥杳的天空灰蒙蒙的,飘着毛毛细雨,一阵寒风吹来,让我不由自主地觉得了一些寒意。
“清若秋风阵阵吹来迎过客,水如春酒杯杯擎上践行人。”村口旁边有座青砖绿瓦的路亭“清水宫”,侧门的楹联引来众多文友竞相品鉴。一泓清水缓缓地流着,滋润着来来往往的路人。相传,从前过番下南洋的、外出谋生的奥杳人,以及嫁到奥杳的外村姑娘,都要在这里饮上一瓢甘泉,寄寓路途平安、兴旺发达。
我们一溜车队逶迤蛇形进入奥杳村庄,一路放眼望去,只见绵延不断、集中连片的稻田金黄如毯,古色古香的土楼民居星罗棋布,点缀其间。硕果累累、红柿如丹,村道宽阔、稻浪翻滚,这是大自然给予这片富饶土地的恩赐与馈赠,给每一位来到这里的外来人留下了深刻的第一印象。
我们站在金莲山半山腰上的观景台向下俯瞰,满目苍翠、遍地金黄,云雾缭绕、屋舍俨然,眼前展现出一个醉美深秋的景象,那如同梦中原乡的壮美,令人震撼惊叹,流连忘返。
奥杳地处永定、南靖、平和三县交界处的高山上,地处偏远,却别有洞天,是永定区难得一见的高山盆地村庄。全村海拔600余米,周围群山环绕,南山九十九岽的最高峰有1300多米。山峰巍峨,地势险要。中间是平坦的村落,一马平川,状如帆船,更是与自然融为一体,素有“云海仙船”之美誉。奥杳是最适合居住的客家聚集地之一,春之时的萌萌绿意,秋收时的丰收盛景格外迷人,这里用四季谱写了最美丽的田园风光。村里的土楼都被层层叠叠的梯田包裹着,像披上一层镶着金边的绿色衣裳。
有人说,奥杳是一部厚重的书,奥杳是一幅多彩的画,的确如此。奥杳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相映生辉,东有江屋岽的“蜻蜓点水”,西有楼下岽的“玉兔朝阳”、西霖宫的“双龙抢珠”、保安堂的“鲢鲤吐舌”、文昌宫的“葫芦冒烟”,南山有“弥勒挺肚”,北山有“猴哥撒尿”。南片山峰上分别耸立着“狮子石、出米石、纱帽石、人仔石”四大奇石,都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神来之物,人称“青石争锋”,流传着许多动人的民间故事。
1929年5月,毛泽东、朱德、陈毅率领红四军第二次入闽。10月,奥杳建立了乡苏维埃政府,奥杳人民打土豪、分田地,实行土地革命,积极投身苏区建设。在裕德楼的墙上也留下了马克思、王良的画像和红色标语。尤为极具特色的是“王良漫画”,上面书写“打倒军阀国民党统治”,配以一名红军战士,并在旁附上“王良”二字。
裕德楼于1901年竣工,占地面积近5000平方米,总体布局巧妙,大宅门门额上“一等第”三个刚劲有力的墨宝体现这里曾是个贤达之家。1907年,该楼创办了闻名十里八乡的求是学校。在土地革命时期曾作为“奥杳乡苏维埃政府”驻地,红军部队曾驻此楼。“裕国足民,忠臣即是孝子;德全道备,修身可以齐家”的门联教育后人,待人处世要宽大仁爱、品德修养,才能实现“裕国足民”的宏愿。
裕兴楼建于1908年,由爱国爱乡的旅缅华侨黄庚升先生出资建造,是一座高四层的方形土楼,面积约2000平方米。裕兴楼的建造质量上乘,墙体坚固,楼主祈盼生活丰足,人丁兴旺。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裕兴楼成为中央苏区奥杳赤卫队驻地,那弹痕累累、满目疮痍的墙体就是最有力的见证。
从1930年12月底至1931年1月中旬,敌人曾三次入侵奥杳,烧毁楼房四座,第一、二次被击退后,1931年正月十六,杨育延团又窜至奥杳村,分别占领楼下、吴屋两个村庄,将奥杳赤卫队围困在“裕兴楼”。该楼墙厚一米多,一二楼不开窗,三四楼有瞭望孔和射击孔,是易守难攻的堡垒。面对敌人的围困,奥杳的赤卫队员临危不惧,他们利用居高临下的地理优势,在每个角落安排赤卫队员进行狙击。他们一直与敌人激战周旋,坚守了三天三夜。气急败坏的杨育延调来“七星炮”,对准裕兴楼猛轰,数发土炮射出,打在厚实的土墙上,裕兴楼却岿然不动,只在墙上崩出一块凹槽,无计可施的敌人只好灰溜溜地撤走。奥杳赤卫队足智多谋、英勇善战,赢得了“铁打奥杳”的美名,在苏区广为传颂。
我站在奥杳人民英雄纪念碑前,脑海中浮现出当年奥杳英勇顽强的农民赤卫队与敌人浴血奋战的动人情景。在革命战争年代,奥杳涌现出了许多革命英烈,他们前赴后继,为中国革命胜利流血牺牲,全村有记载的革命烈士就有45人。
我们沉醉在恬静怡人的自然风光里,任由山间秋风拂面,虔诚地接受红色文化的熏陶和革命精神的洗礼,尽情感受人与山野水乳交融的田园乐趣,惬意享受悠闲宁静欢乐的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