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西客家木偶戏《红小鬼》出炉


图为木偶戏《红小鬼》剧照。

□ 何志溪 文/图

由上杭县客家木偶艺术传习中心精心打造的《红小鬼》,近日出炉登演。该剧由原文化部艺术司原副巡视员、中国木偶皮影艺术学会原会长李延年编剧。这出红色题材的木偶戏在上杭甫一上演,便引来一片叫好声。

红色题材、现代观念、儿童视角、夸张手法、贴切音乐、唯美艺术,是该戏给人留下的印象。

剧情以古田会议召开前后为背景,讲述一位名叫“龙牯”的少年决心为爷爷报仇、参加红军、出色完成任务、在战场上父子相认的故事。这出戏充满了现代观念。如按传统,剧中爷爷英勇就义是展现闽西人民坚贞不屈的好题材,但该戏却把它作为暗场处理,通过人物台词来交代,集中笔墨以塑造龙牯的形象。尤其舞台设计,充分运用声、光、电特效。如木偶骑着白马上场,一直配合“得得得”的马蹄声;一些木偶无法表演的场面,背景则运用大屏幕视屏来展现。硝烟弥漫、战火连天,台面配合实体木偶持枪冲锋,营造了身临其境的战斗氛围;战士弹尽,连长掩护撤退后陷入敌人包围而跳崖,撼人心魄。这些虚实结合的情节,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这出戏从儿童的视角,来审视选择题材。如戏中人主要集中在龙牯身上,出现了可爱的小狗、孩子以弹弓射鸟、龙牯上山遇上一大群调皮的猴子等情景,在严肃厚重的剧情中充满童趣。在表现手法上,充分运用夸张手法。龙牯以弹弓射下一只小鸟,小狗立即衔来交给龙牯;在路上又是小狗衔来红军帽才发现跳崖受伤的红军连长;龙牯欲上悬崖为红军连长采药治伤时,猴子却来帮忙攀上悬崖、采来仙姑草;民间舞狮,狮却会腾空飘飞等,都很好地体现了木偶戏的特色。

情节设定是剧情推衍的根本方法。该戏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情节结构铺排合理,详略得当。戏情一开始便是惨烈战斗后连长跳崖,扣人心弦,很快入戏;高潮是炸毁敌人军火库,演绎战斗的激烈,以龙牯策马击毙敌团长终为爷爷们报仇、百姓欢送红军走上新战场为结局,干净利落。为塑造龙牯丰满的人物形象,通过台词介绍了儿童团员龙牯站岗时,曾给毛委员查路条;龙牯父子相认时,父亲说出了曾参加南昌起义的经历,解除了为什么父子相见不相识的困惑;小红军龙牯骑马追击敌团长并予以击毙时,龙牯大喊:“爷爷,孙儿给你报仇了!”此时的战马,也接连扬起前蹄昂首嘶鸣,深化了剧情内涵。

这出戏的舞台设计有创新。客家木偶戏的舞台,原来前后是平的,后来改成前低后高。这次改成了高台,而且是三道高台,高台与高台之间还有纵向的连接走道,改变了过去只能左右横向操纵木偶的缺陷,而改成能前后调度木偶,大大提高了木偶表现力。这种改造为全国提线木偶舞台首创。特别是底幕换成了大视屏,整个舞台如人戏同台,加大的纵深度,为多层次的木偶表演提供了空间。舞台高了,木偶提线却增加到了近3米,为演员操纵木偶增加了难度。

舞美设计是该戏的一大亮点。整个舞美紧紧围绕剧情,突出了闽西客家地方特色,为塑造人物形象起到了很好的烘托作用。正面人物出场的戏,以崇山峻岭、层峦叠嶂、逶迤山路为背景,甚至整个舞台建立在背景岩石上,充分展示了闽西山区地域特色;龙牯父子相认,是在一座挂有石克蓝布门帘的民居内,但在民居一侧飘扬着红军军旗,一下就点明了这是红军驻军的客家村庄;龙牯乘船采药,蒙蒙水雾中飘过一叶轻舟,如诗如画,宛如仙境;为凸现人物个性,该剧百分之八十的木偶为专门雕刻制作;虽是传统的提线木偶,但在战斗持枪拼杀时,却用上了杖头木偶;景中的客家民居、古凉亭、古牌坊等,无不很好地适应了剧情的需要和地域特点。另外,该剧的音乐恰到好处,不论是场景音乐还是插曲,都有一定的地方特色,尤其运用了闽西客家山歌的音乐元素。

一出戏要成为精品,得经过千锤百炼,久久为功。值得欣慰的是,该戏首演获得好评后,上杭方面的主创人员一直在广泛征求各方意见,不断修改、加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