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印记与诗人感怀

——读邱德昌著《淬火龙岩》


□ 秋枫

邱德昌先生是位有情怀有思想富有个性的诗人作家。多种身份与经历,丰富了他诗歌创作的内容题材,也开阔了他的思想视野,当然还有他的天分加勤奋、诗人浪漫的气质。诗集《淬火龙岩》充满正能量,又接地气,具有比较丰厚的历史感和时代气息,可谓融文学性、史料性与教益性为一体。

诗集主题突出,内容丰富,题材广泛,分为六辑即六个部分。这100首红色诗歌,根植于闽西红色土地,也不乏对红色老电影小英雄的感怀,诗中有人物,有故事,有长篇叙事(节选),还有儿时的记忆。情感是诗歌的生命,思想是诗歌的灵魂,一首诗有了思想的深度、感情的温度,作品才能达到一种高度。在3000多行的长篇叙事诗《因为客家女的长征》(节选)中,作者在讴歌长征那段可歌可泣的艰难征程时,有这样一段精彩而生动入笔:一顶红星帽轻轻飘浮/在泥潭中年轻的生命/在沼泽下长眠/红星帽贴着大地/像草地的一串串问号/又像一行行北归的飞雁……读这段诗句,无疑能读出一种情感的力量、思想的升华。诗集中还值得一提的是他以老电影小英雄题材入诗时,不是简单的回忆叙述,而是融入自己真实的情感与体悟:最能触动我童年美好时光的/是村口的雷区/一旦踏上/我们就会喜笑颜开/是的炸乱我的白天黑夜的/是当年的《地雷战》/通往童年秘密的/是当年的《地道战》……寥寥几句,有感而发,点亮了来自我们内心的儿时记忆。

他的诗歌表现手法生动而多样。或抒情,或叙事,或咏物,豪放中有细腻,质朴中见清新;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他的诗歌善于捕捉运用鲜活可感的意象,请看《西柏坡整个中国都在倾听》这段诗句:雪煮沸了这个冬天/我在西柏坡的窗前/等待我人生的又一场雪……这里的雪、冬天的意象令人联想,启人深思。又如写《卢沟桥》开头几句:这一弯冷月/将五千年的中国历史冷却/铸成了这一镰长刃/把和平劈出一道深长的伤疤……这冷月、长刃和伤疤等意象,不仅饱含作者对日寇侵略者的愤怒,更注入对这段历史深沉的思考。此外,还有写竹贯历史古村的诗名:《竹贯一位吹箫的古典美人》,《我在乡村最美的水草深处等你》等等,有心的读者,不难从中发现与感悟其精彩之处亮点所在。他的诗歌,语言表述新颖生动而富有张力,如《松毛岭》诗中这样写道:一枚松针/随风摇摆/看起来弱不禁风/但千万枚松针密密匝匝/能组织成铜墙铁壁/松毛岭这三个字/扎成了一枚神针/刺穿了敌人围困中央红军的“铁桶计划”……这掷地有声的诗句,似惊雷如闪电,令人强烈地感受到诗歌语言的独特魅力。

习近平同志曾语重心长地指出:“要鼓励创作党史题材的文艺作品特别是影视作品……要抓好青少年学习教育……让红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相传”。作为一名党史工作者与诗人作家的邱德昌,不忘初心使命,力求将红色题材诗歌写得既有诗的韵味而又深入浅出,能读懂易朗诵,因而,他的诗歌注重长短句结合,显得错落有致,有一种内在律动感,如《岩声》诗中末尾写道:多少年过去了/每每捧着发黄的《岩声》报/报上的第一个铅字都会传出一笔一画的刻字声/像奔跑的马蹄的马蹄/读一行行文字便能听见万马奔腾之声/再细品字里行间/那些温润的语调……类似这样的诗句,在他的不少诗作中随处可见,朗诵者将这样的诗句朗诵起来激情澎湃,抑扬顿挫,富有节奏的美感,同时也在传承红色基因讲好红色故事方面收到了很好的宣传和教益效果。

诚然,诗集里尚有不足之处,如个别诗句可再细推敲一下,表述得更贴切到位些,有些感怀红色老电影小英雄的诗,让人觉得叙述似乎多了些,诗味淡了些,然瑕不掩瑜,这本诗集《淬火龙岩》,确实值得我们去细细品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