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赞“樵夫”生活


□ 黄昌明

我们这些1980年代以前在山村里长大的干部,多数都有“樵夫”的生活经历。我在小学阶段,只要天气合适,每天早上要挑一捆柴回来才能去上学,下午放学后的第一任务也是去山上挑一捆柴回来才能吃晚饭;初中的寒暑假,挑柴是农活间隙里的主要任务,是上山割完松脂后必须完成的附加任务。柴集中到一定数量后,用板车送到集镇去售卖。卖柴收入除了解决学费、生活费,还可贴补家用。

“樵夫”生活给予我特殊的礼物:一是给了我一个硬朗的身板,一双坚实的脚板,一副厚实的肩膀;二是磨出了我要挑起责任和追求理想的坚毅,磨出了我在无奈时的坚忍和孤独时的谨慎;三是培育了我“打柴不能迷路”的品质,“辟路清路、为人为己”情怀,“总要挑得一担归”的敬业,“挑担人不贪景色不拿余柴”的态度……“樵夫”生活融入我的灵魂深处。

“樵夫”生活,让我想起了先进典型廖俊波。廖俊波同志甘为人民的“樵夫”,始终把自己的根牢牢扎在群众中,立志永远当为人民“打柴”的人,一以贯之地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解难事。廖俊波同志将自己毕生的才华,以慎始如终的廉洁自律做到平稳“挑柴”,愉快地全部奉献给人民群众,实现了完美的“卖柴”。廖俊波同志平凡的“樵夫”生活,就是“对党忠诚、信念坚定的政治品质”“心系群众、为民造福的公仆情怀”“担当尽责、忘我工作的敬业精神”“廉洁奉公、甘于牺牲奉献的道德情操”。这份定格与礼赞,是对高高在上的扬弃、对平凡的礼赞,是对“小资”“香汗”的扬弃、对工农大众文化的礼赞,是对剥削阶级思想文化的扬弃、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礼赞!

定格一份精神,不是礼赞这份精神的最崇高境界;把这份精神撒播到广大人民的心间,精神得到发扬光大,才是对这份精神及其所依托之生活的最崇高的礼赞。

有了对“樵夫”的亲近感,崇高的“樵夫”精神,于我是一缕来自大山深处熟悉的静气清风,是一声来自高山之巅的精神召唤,强化了我甘为“樵夫”干部的思想认同、行动趋同,激励着我以“樵夫”的底子在平凡的岗位工作上践行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

与苏区精神、老区精神并蒂于八闽大地的“樵夫”精神,一定是属于工农大众生活所熟知的赤色,而且是山清水秀里、风清气正中的璀璨的赤色。礼赞“樵夫”生活,就用这份独特的赤色,把红色八闽、绿色八闽、文化八闽装点得更加妖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