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专著”出版,再下一“城”

图为《闽西民俗大观》(封面)。
□ 宋客 文/图
近日,由龙岩市文化和旅游局组织策划,龙岩市博物馆具体实施,并由本人承担撰写任务的《闽西民俗大观》一书正式出版了,我的内心十分欣慰。毕竟完成了一件大事,可以告一段落。
洋洋30万言,既是对个人学术能力的考量,也是对闽西文化发展进步尽一分力量,特别是对客家文化(闽西)生态保护区建设留一分乡愁和记忆。
那是2020年夏天,市直有关部门领导找到我,询问能否完成一部有关闽西民俗方面的著作?我想,民俗,这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内容包罗万象,史料必须扎实,要写好这本书不容易。我想,既然能够为保护、传承闽西文化做贡献,那就“试试看”,并列了一个简单的提纲,提交给有关领导备查。
时间过得飞快,转眼就到了秋天。真正动笔之前才发现,原有的提纲根本无法涵盖博大精深的闽西民俗文化,遑论学术的穿透力!没办法,只得把提纲推倒重来,把有些写好的章节进行重大调整,一遍又一遍,有时看着青面獠牙的文字竟发起呆来,我知道,的确遇到了学术瓶颈,需要静下心来,好好领悟闽西民俗的规律性、传承性、时代性,学识的路子才能走得宽、走得远。
通过思考,我觉得写作这样一本专著,还是有信心的。因为我曾经出版过《闽西近代客家研究》(北京燕山出版社,2000)、《闽西乡村社会研究》(光明日报出版社,2014)、《闽西古村落研究》(光明日报出版社,2017),正是这些扎实的田野调查获取的丰赡史料以及近年来广涉的文献资料,为这本书的写作提供了史料的丰盈和理论的指引。
开弓没有回头箭。既然应承了任务,就必须奋不顾身、勇敢前行。边写作,边学习,边提升,成为我集中一个时段内的生活常态。婉拒客人来访,婉拒没有实际意义的应酬,婉拒一切浪费时间的闲聊,专心专注,挑灯夜战,每天起来都充满活力。
撰写过程中,汲取了众多专家学者的理论成果、资料汇集,有的章节有加注说明。书稿写完后,不断修改、充实、完善,使整本书的框架更臻完美,也使内容更加丰满,更有力量。
进入发排前,我以个人的名义建立“《闽西民俗大观》配图群”,把当下闽西最具实力和影响力的民俗摄影家拉入群中,请他们提供民俗活动、事象的精美图片。通过20天左右的征集活动,一帧帧精美的图片作为插图,使整部著作顿时鲜亮了起来。这些精美图片,成为对闽西民俗赖以生存和附着的土地加以解读的直观表达。
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成员、省文物局局长、研究员傅柒生先生热情为书的出版作序。指出“《闽西民俗大观》是了解闽西历史文化的一个窗口,是一部具有地方特色的地情书籍。作为在闽西工作过的文化文物工作者,我觉得有责任向社会、向广大读者推荐这本书的价值,同时,也期待社会形成弘扬、保护优秀传统文化的良好氛围,以更加奋发有为的姿态投身改革发展大潮”。
书本发排,完成三校后,进入编委会审稿程序。经组织有关专家学者审读,得出审稿意见如下——
全书以闽西大地为研究视阈,全景式描述业已存在的民风民俗(含客家文化、龙岩闽南文化)及其民俗本身所蕴含的对土地的归依、对天地的敬畏、对生命的珍重、对社会理想的诉求、对实现人的发展的固有的经验总结和智慧结晶。
全书分“岁时节庆”“生命礼俗”“民间信俗”“民间文艺”“家风家教”“生产生活”六个部分,既有千百年来以中原文明为正统的文化传承,又有闽西大地上融合发展的两支民系结合地理环境、经济活动、文化底蕴等方面的个性发展;既有文化传承的共性,又兼容个性提升;既有历史纵深感,又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既注重民俗传承的理论意义,又注重民俗传承的事象描摹,分析透彻,辩证统一,有较强的理论性、史料性、可读性。
全书架构宏阔,章节分明,结体厚实,感情丰沛。观点正确,论据科学,论证缜密。书中在充分引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展拓作者深入田野调查获得的第一手资料,运用社会科学人类学研究方法,从大量史实中归纳总结,求得更加接近科学的结论,辅之以经典文献的指引和闽西地区的摄影家(爱好者)200多帧鲜活的图片,让人一目了然,大开眼界。
全书共计50万字,计508页。
全书装帧精美,页面整洁,图文并茂,极具收藏价值。
综上所述,《闽西民俗大观》一书达到了出版要求,达到了编委会策划、出版该书的目的,支持印刷出版。
……
感激!每完成一件事,都必须付出艰辛的努力。唯有努力,我们的脚下才充满力量。因为这是我人生历程中的第四本专著,因而我用“专著出版,再下一城”的说法,以鼓舞奋发的斗志,不骄傲,不懈怠,不停滞。